天池

立石如云不待鞭,兀临池水看青天。 下潜灵物疑无底,傍溉山畦似有年。 刺水翠苗霜后在,舞风珠树月中悬。 太湖万顷应凡浊,閟此泓渟一勺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立石如云不待鞭:形容石头高耸,仿佛云朵一般,不需要外力推动。
  • 兀临池水看青天:兀,高耸独立的样子。形容石头高高地临着池水,仿佛在仰望青天。
  • 下潜灵物疑无底:灵物,指水中的生物。形容水深,潜藏的生物似乎没有底。
  • 傍溉山畦似有年:傍,旁边。溉,灌溉。山畦,山间的田地。形容池水旁边灌溉的山田似乎已有多年。
  • 刺水翠苗霜后在:刺水,指水中的植物。翠苗,翠绿的幼苗。形容霜后,水中的翠绿幼苗依然存在。
  • 舞风珠树月中悬:珠树,形容树上的果实像珍珠一样。形容树上的果实随风摇曳,仿佛悬挂在月光下。
  • 太湖万顷应凡浊:太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万顷,形容面积广大。应,应该是。凡浊,平凡而混浊。
  • 閟此泓渟一勺泉:閟,封闭,隐藏。泓渟,深而清澈的水。一勺泉,形容水量虽小,但清澈纯净。

翻译

石头高耸如云,无需外力推动,孤独地临着池水仰望青天。水中的生物潜藏深处,似乎没有底,旁边的山田被池水灌溉,仿佛已有多年历史。霜后,水中的翠绿幼苗依旧生机勃勃,树上的果实随风摇曳,在月光下闪烁。相比之下,太湖虽广,却显得平凡而混浊。而这池水,虽只是一勺之量,却深邃清澈,宛如隐藏的宝藏。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手法,赞美了天池的清澈与深邃。诗中,“立石如云”与“兀临池水”描绘了天池的静谧与高远,“下潜灵物”与“傍溉山畦”则展现了其深邃与生机。后两句通过“太湖万顷”与“閟此泓渟”的对比,突出了天池的纯净与不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郑元祐

元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有《遂昌杂志》、《侨吴集》。 ► 5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