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寻声:寻找声音,这里指寻找禅师的声音。
- 普陀:佛教圣地,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 杨枝:佛教中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柳枝,象征慈悲与救苦。
- 缁衲:指僧人的衣服,代指僧人。
- 折芦:佛教故事中,僧人用芦苇渡水,象征修行之路。
- 初地:佛教术语,指菩萨十地中的第一地,即欢喜地。
- 白衣:指在家修行的居士。
- 普门:佛教术语,指普遍存在的法门,即观音菩萨的法门。
- 飞锡:僧人云游四方,锡杖随身,故称飞锡。
- 五十三参: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为了求法,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
- 善财:佛教中的善财童子,是观音菩萨的弟子。
- 栖霞:指南京的栖霞山,有著名的栖霞寺。
- 兰若:佛教中指僧人修行的寺院。
- 雨花台:位于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
翻译
仿佛听到禅师的声音从普陀山传来,又像是在海上回赠了杨柳枝。 僧人穿着袈裟,像折芦渡水一样开始了修行之路,而白衣居士则在普门法门中成就了果位。 看着禅师飞锡千里,我送别了善财童子,他将继续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 将来我怀念禅师时,梦中会劳烦远行,到栖霞山的兰若寺,站在雨花台上。
赏析
这首诗是徐熥送别空禅师归长干寺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寻声”、“普陀”、“杨枝”等意象,诗人描绘了禅师的高远形象和佛教的神圣氛围。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飞锡”、“五十三参”等佛教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禅师修行之路的赞美和对佛教教义的尊崇。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