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

· 徐熥
荆卿一剑客,击筑游燕都。 许身太子丹,生死誓不渝。 文夫报知已,何惜此微躯。 悲歌度易水,慷慨自驱车。 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 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荆卿:即荆轲,战国末期著名刺客。
  • 击筑:古代的一种击打乐器,这里指荆轲擅长音乐。
  • 燕都:指燕国的都城,今北京一带。
  • 太子丹:燕国太子,荆轲的主人。
  • 生死誓不渝:表示无论生死,誓言不变。
  • 文夫:指有文化修养的男子,这里指荆轲。
  • 微躯:谦辞,指自己的身体。
  • 悲歌度易水:荆轲在易水边上悲壮地唱歌,表示决心。
  • 慷慨自驱车:形容荆轲慷慨激昂,自己驱车前往秦国行刺。
  • 匕首中铜柱:荆轲行刺秦始皇时,匕首未能刺中秦始皇,而是刺中了铜柱。
  • 剑术疏:剑术不精。
  • 报秦虽不济:虽然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
  • 千载仰雄图:千百年来人们都仰慕他的英勇事迹。

翻译

荆轲是一位剑客,他击打着筑(一种乐器)游历至燕国的都城。他誓死效忠于燕国太子丹,无论生死,誓言永不改变。作为一位有文化修养的男子,他愿意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易水边上,他悲壮地唱歌,慷慨激昂地驱车前往秦国行刺。虽然他的匕首最终刺中了铜柱而非秦始皇,这并非因为他的剑术不精。尽管他未能成功刺杀秦始皇,但千百年来,他的英勇事迹一直被人们所仰慕。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荆轲的忠诚与勇敢,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简洁叙述,展现了荆轲为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和悲壮情怀。诗中“悲歌度易水,慷慨自驱车”等句,生动描绘了荆轲的英勇形象,而“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则表达了对荆轲失败的同情与理解。最后两句“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更是强调了荆轲事迹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其不朽精神的崇高敬意。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