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林野哭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局脊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细林:指细小的树林;孟公:指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白云:指孟浩然的住处;平陵:地名,指孟浩然的故乡;吴江:地名,指吴淞江;九峰:地名,指九华山;黄鹄:传说中的神鸟;阊阖:宫门的两扇大门;罗弋:指罗网,比喻困境;田横:指田横,战国时期的人物,后被赵国所杀。

翻译

在细小的树林山上,夜晚乌鸦啼叫,山下的秋草齐齐地生长。有位客人乘坐小船不系缆绳,顺风直下到松江的西边。我却记得当年在细林相遇的客人,那位孟公是四海文学的泰斗。往昔曾经拜访过白云,如今却找不到他的踪影。才知道孟公是湖海之间的人,荒凉的台地上古月的水波粼粼。我们相遇时为天下事情而哭泣,酒醉后眼神中充满亲切与豪气。去年平陵的鼓声已经消逝,与孟公一同渡过吴江的水。今年梦中九华山的云彩破碎,旌旗依旧映照在暮色的山峦上。潇洒地挥去了当年在秦庭的泪水,仿佛聊城的箭矢再次飞舞。黄鹄欲展开六翅飞翔,茫茫四海将何处安归呢?天地间的事物变幻莫测,气息如长虹般葬送在鱼腹中。心如刀割当年国士的恩情,剪纸招魂为孟公哭泣。烈皇乘云驾驭六龙,攀髯控驭先贤文臣。君臣在地下相会,泪水洒在宫阙之间,生起悲伤之风。我欲回归振翅高飞,却不料一举间陷入困境!家世可怜的赵氏孤儿,直到如今却成了田横一般的客人。唉,心中悲痛,一声长叹,江云散开,身陷罗网,却不要过于悲伤!孟公啊孟公,为我在夜台旁筑起住所,霜寒月寂,行走在未来的路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夏完淳对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细林山上的夜晚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以及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以孟公为主题,表达了对孟浩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友谊和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谊、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夏完淳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以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