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窦明府后亭

· 顾况
君为长安令,我美长安政。 五日一朝天,南山对明镜。 鸟飞青苔院,水木相辉映。 客至南云乡,丝桐展歌咏。 吏人何萧萧,终岁无喧竞。 欲识明府贤,邑中多百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安令:长安县的县令。
  • 五日一朝天:每五天一次上朝,朝见皇帝。
  • 南山: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
  • 明镜:比喻清澈的水面。
  • 丝桐:指琴,古代琴多用桐木制成,弦用丝制成。
  • 歌咏:歌唱和吟咏。
  • 吏人:官员。
  • 萧萧:形容安静。
  • 喧竞:喧闹争斗。

翻译

你作为长安县的县令,我赞美你在长安的政绩。 每五天一次上朝见皇帝,南山如明镜般清澈映照。 鸟儿在青苔覆盖的庭院飞翔,水与树木相互辉映。 客人来自南方的云乡,琴声中展开歌唱和吟咏。 官员们安静无争,整年没有喧闹争斗。 想要知道县令的贤明,看看城中众多的百姓就知道了。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长安县令的政绩和贤明。诗中通过描绘长安的宁静美景和官员的和谐无争,展现了县令治理下的长安繁荣和谐的景象。南山如明镜,水木相映,鸟飞青苔,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美化了诗境,也象征着县令清廉公正的政风。最后两句直接点明,县令的贤明可以从百姓的安居乐业中看出,体现了诗人对县令的高度评价。

顾况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 2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