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却至近甸有感

· 韩偓
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 夜户不扃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园。 关中忽见屯边卒,塞外翻闻有汉村。 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乱后:战乱之后。
  • 却至:再次来到。
  • 近甸:靠近都城的郊外。
  • 狂童:指叛乱的年轻人。
  • 犯金门:侵犯皇宫。金门,指皇宫的门。
  • 比屋:家家户户。
  • 齐人:普通百姓。
  • 旅魂:流离失所的灵魂。
  • 夜户不扃:夜晚的门户不关闭。扃(jiōng),关闭。
  • 生茂草:长满了茂盛的草。
  • 春渠自溢:春天的水渠自然溢出。
  • 浸荒园:淹没了荒废的园子。
  • 关中: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
  • 屯边卒:驻守边疆的士兵。
  • 塞外:边塞之外。
  • 翻闻:反而听说。
  • 汉村:汉人居住的村落。
  • 堪恨:可恨。
  • 清渭水:清澈的渭水。
  • 渺茫:模糊不清。
  • 绕秦原:环绕着秦地的平原。

翻译

战乱之后再次来到靠近都城的郊外,感受到的是一片荒凉。叛乱的年轻人轻易地侵犯了皇宫,家家户户的百姓都成了流离失所的灵魂。夜晚的门户不关闭,长满了茂盛的草;春天的水渠自然溢出,淹没了荒废的园子。在关中突然见到驻守边疆的士兵,而在塞外反而听说有汉人居住的村落。可恨那无情的清澈渭水,模糊不清地依旧环绕着秦地的平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后长安近郊的荒凉景象,通过对比战前的繁华与战后的破败,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狂童容易犯金门”一句,既揭示了战乱的起因,也暗含了对叛乱者的谴责。后文通过对荒废园子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战乱带来的破坏。结尾处对渭水的描写,则透露出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韩偓对战乱时代深刻反思的写照。

韩偓

韩偓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