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作

· 韩偓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葭灰:葭莩(jiā fú)之灰。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表示该节候已到。
  • 中宵:半夜。
  • 南枝:朝南的树枝,因向阳生长,故先开花。
  • 九重:九重天,指帝王所居处。
  • 阴冰:阴冷的冰。
  • 河源:河流的源头。

翻译

半夜忽然看到葭灰有了动静,猜测朝南的树枝应该有早开的梅花。四方的荒野便应该会有枯草变绿,帝王最先会感觉到冻结的云散开。阴冷的冰块不要堵塞向河流源头,阳气现在从地底下回转回来。不曾想到好坏没有固定的区分,却担忧蚊子的声响又会变成雷声。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冬至这个节气展开。首联通过观察到葭灰的变化,推测出早梅已开,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颔联描写的四野枯草将绿和九重冻云渐开,进一步烘托冬至时的气候变化和一种生机即将萌动的景象。颈联强调了阴阳的转换,阳气归来。尾联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以蚊响比喻不安定的因素。整体意境充满对自然和时节交替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时令变化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一丝隐忧和不确定感。

韩偓

韩偓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