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偈(jì):佛教中的一种韵文形式,通常用于表达佛教教义或修行心得。
- 寂:平静,寂静,指心境的平和与清净。
- 菩提(pú tí):觉悟,智慧,佛教中指达到解脱的智慧。
- 然:此处意为“燃”,引申为烦恼、欲望的生起。
- 有物:指世间万物,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种种现象。
- 魔:指障碍修行、使人迷惑的种种因素。
- 无:指超越一切相,达到空无的境界。
- 十八:指佛教中的十八界,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翻译
佛也不离心,心也不离佛。 心境若平静,即是觉悟智; 心若生烦恼,便见世间物。 物象若执着,便成修行障; 若能超物象,何来十八界。
赏析
这首诗偈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心与佛的关系,以及修行的重要性。诗中强调心与佛的不可分割,心境的平静是觉悟的体现,而烦恼和执着则是修行的障碍。通过对比“心寂”与“心然”,“有物”与“无”,诗人阐述了修行的境界和方法。最后一句“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指出若能正确运用心法,便能超越十八界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界。整首诗偈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佛教修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