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

· 顾况
愁人空望国,惊鸟不归林。 莫话弹冠事,谁知结袜心。 霜凋树吹断,土蚀剑痕深。 欲作怀沙赋,明时耻自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愁人:忧愁的人。
  • 空望:徒然地望。
  • :这里指故乡。
  • 惊鸟:受惊的鸟。
  • 不归林:不返回树林,比喻无法回到安宁的环境。
  • 弹冠:整理冠带,比喻准备出仕。
  • 结袜:系紧袜子,比喻准备出行或行动。
  • 霜凋:霜降使树木凋零。
  • 树吹断:风吹断树木。
  • 土蚀:土壤腐蚀。
  • 剑痕深:剑留下的痕迹很深,比喻经历的创伤或困难。
  • 怀沙赋:指屈原的《怀沙》,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耻自沈:以自沉(自杀)为耻,不愿意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选择自杀。

翻译

忧愁的人徒然地望着故乡,受惊的鸟儿无法返回树林。 不要谈论准备出仕的事情,谁能理解我准备行动的心思。 霜降使树木凋零,风吹断了树枝,土壤腐蚀了剑痕,痕迹很深。 想要写下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怀沙赋》,但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以自杀为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顾况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的无奈。诗中,“愁人空望国,惊鸟不归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后句“莫话弹冠事,谁知结袜心”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最后两句“欲作怀沙赋,明时耻自沈”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不愿以自杀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顾况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 2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