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道士

· 韩愈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况当营都邑,杞梓用不疑。 张侯嵩高来,面有熊豹姿。 开口论利害,剑锋白差差。 恨无一尺捶,为国笞羌夷。 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 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 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 乃著道士服,众人莫臣知。 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其言简且要,陛下幸听之。 天空日月高,下照理不遗。 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 宁当不俟报,归袖风披披。 答我事不尔,吾亲属吾思。 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 今日有书至,又言归何时。 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岭北梁可构,寒鱼下清伊。 既非公家用,且复还其私。 从容进退间,无一不合宜。 时有利不利,虽贤欲奚为。 但当励前操,富贵非公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匠:技艺高超的工匠,此处比喻圣明的君主。
  • 弃材:无用之材,比喻才能未被发掘的人。
  • 寻尺各有施:即使是小材,也有其适合的位置和用途。
  • 营都邑:修建都城,指国家建设。
  • 杞梓:两种优质木材,比喻可用之才。
  • 张侯:指张道士,韩愈的朋友。
  • 熊豹姿:形容面容威猛。
  • 剑锋白差差:形容言辞犀利。
  • :槌子,此处象征力量。
  • :鞭打,比喻惩罚。
  • 黄冠师:出家道士的称呼。
  • 茅茨:简陋的草屋,指隐居生活。
  • 狂童:比喻难以驯服的人。
  • 章奏繁:奏章众多,政务繁忙。
  • 裁择:挑选处理。
  • 归袖:归乡时携带的行囊。
  • 亲属吾思:思念我的亲人。
  • 连环持:比喻牵连不断的情感。
  • 霜天熟柿栗:秋天成熟的果实,寓意时机成熟。
  • 梁可构:可供建筑的木材。
  • 公家用:公共事务。
  • 从容: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 利不利:顺境或逆境。
  • 励前操:保持先前的志向和操守。

翻译

伟大的君主不会遗漏任何人才,每个人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地方。特别是在建设都城的时候,优秀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张道士从嵩山而来,面容威猛,言辞犀利,似乎有打击敌人的决心。他希望能为国家效力,哪怕是最微小的力量也能用于挞伐异族。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表示自己并非只是一介道士,而是有胆识和勇气的人,不愿在简陋生活中默默死去,也不愿迎合权贵。他穿上道士的服装,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实际上,他有平定叛乱的策略,认为即使是顽童也能被制服。他的建议简洁直接,希望皇上能听取。

天上的日月高悬,公正地照耀万物,即使政务繁忙,也不能忽视他的建议。他甚至愿意不等回复就离开,只因对家乡的思念。梦中他还在门口等待,期待消息。现在书信来了,询问何时能归。秋天的柿子和栗子已经熟透,时间不能再耽误。他认为岭北的木材可以用来建筑,而寒冷的水中也有鱼儿游弋。这些都不是公共事务,应优先考虑私人利益。在进退之间,他都能把握得恰到好处。尽管时运有时好有时坏,但真正的贤人只会坚守初衷,富贵不是公有的,而是个人的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赠给朋友张道士的一首寓言诗,赞美了张道士的才能和志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抱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描绘张道士的形象和行为,诗人寓言般地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公正和贤能者得到任用的期盼。诗中的“大匠无弃材”、“章奏繁”等句,反映了作者对政治清明、人才得以施展抱负的理想追求。同时,诗中的“臣有胆与气”、“宁当不俟报”等,也体现了诗人的独立人格和坚韧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富有哲理,体现了韩愈诗歌的独特魅力。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