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移家图为谢子兰题
野老移家向何许,乃在吴松之甫里。
治生拟学陶朱公,钓竿欲觅玄真子。
小儿读书坐船头,大儿击楫歌中流。
细君斫脍妇炊黍,老子醉卧芦花秋。
人生真乐不易得,儿女团栾居泽国。
避秦何必问桃源,朝泊江南暮江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野老:指隐居的老人。
- 移家:搬迁家宅。
- 何许:何处。
- 吴松:即吴淞江,流经江苏、上海等地。
- 甫里:地名,在今江苏省吴江市。
- 治生:谋生,经营生活。
- 陶朱公: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的别称,后隐居经商,成为富商。
- 玄真子:唐代张志和的道号,他隐居江湖,以钓鱼为乐。
- 击楫:敲打船桨,指划船。
- 中流:河流中央。
- 细君:对妻子的昵称。
- 斫脍:切鱼肉。
- 炊黍:煮黄米饭。
- 团栾:团聚。
- 泽国:水乡。
- 避秦:逃避秦朝的暴政,这里比喻逃避乱世。
- 桃源: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国。
翻译
隐居的老人搬迁家宅到何处?原来是在吴淞江畔的甫里。 他打算学习陶朱公那样经营生活,也想像玄真子那样垂钓江湖。 小儿子坐在船头读书,大儿子划着船桨在河中央唱歌。 妻子在切鱼肉,妇人在煮黄米饭,老人则醉卧在芦花飘扬的秋日里。 人生中真正的快乐不易得到,儿女团聚在水乡之中。 逃避乱世何必去寻找桃花源,早晨停泊在江南,傍晚已到江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居老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通过家庭成员各自的活动,展现了和谐宁静的乡村景象。诗中“野老”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他的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老人对于乱世的超然态度,他认为真正的避世不在于寻找遥远的桃花源,而是在于心境的宁静和家庭的团聚。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幸福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