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平: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在此发生过著名的长平之战。
- 戈头:戈的头部,古代兵器的一种。
- 土花:指埋在土中的金属器物因腐蚀而形成的斑纹。
- 坑降卒:指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的事件。
- 将军战骨:指战死沙场的将军的遗骨。
- 黄埃:黄色的尘土。
- 锄钁:锄头和镢头,泛指农具。
- 识铭:指戈头上的铭文。
- 漫灭: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 蛟龙形:形容铭文的形状,也暗指戈的威武。
- 征人:指出征的士兵。
- 燐血青:指戈头上残留的士兵的血迹,因时间久远而呈现青色。
- 在德不在险:指国家的安定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的险要。
- 四海承平:指全国范围内都处于和平状态。
- 用兵:指进行战争。
翻译
长平的戈头埋在土中,斑纹碧绿,长平城下埋葬着被坑杀的降卒。 将军的战骨已经化作黄土,而这戈头依然随着农夫的锄头出土。 戈头上的铭文已经模糊不清,但仍带着征人血迹的青色。 深知国家的安定在于德政而非地势险要,全国和平又何须用兵。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长平戈头的出土,回忆了长平之战的惨烈,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残。诗中“将军战骨化黄埃”与“此物尚随锄钁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后者则暗示了历史的深远和战争遗物的永恒。末句“也知在德不在险,四海承平安用兵”则是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