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词
吴中白纻白如霜,春风入衣兰麝香。
二月城南桑叶绿,新蚕初出微于粟。
采桑日晏携筐归,夜半悬灯待蚕熟。
缫成素丝经上机,两日一匹犹苦迟。
织成裁衣与郎著,妾宁辛苦教郎乐。
家中贫富谁得知,郎无衣著他人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中白纻(zhù):吴中地区生产的白色细麻布。
- 兰麝香:兰花和麝香的香气,这里指香气浓郁。
- 缫(sāo)成素丝:将蚕茧抽成丝。
- 经上机:在织机上织造。
- 两日一匹:两天织成一匹布。
- 衣著(zhuó):穿着。
- 嗤(chī):嘲笑。
翻译
吴中出产的白纻布洁白如霜,春风吹拂,香气如兰麝般弥漫。二月城南的桑叶已绿,新出的蚕儿细小如粟。采桑的女子日暮时分携筐而归,夜半时分点亮灯火等待蚕茧成熟。将蚕茧抽成素丝,在织机上织造,两天才能织成一匹布,仍然觉得进度缓慢。织成布后裁剪成衣给郎君穿着,我宁愿辛苦也要让郎君快乐。家中的贫富谁能知晓,郎君若无衣着,他人会嘲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吴中地区织妇的辛勤劳动和生活情感。诗中,“吴中白纻白如霜”一句,既赞美了吴中白纻的品质,又通过“白如霜”的比喻,展现了其洁白无瑕的特质。后文通过“采桑日晏携筐归”和“夜半悬灯待蚕熟”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织妇的勤劳和艰辛。最后,诗人通过“妾宁辛苦教郎乐”和“郎无衣著他人嗤”的对比,表达了织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郎君的深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衣着的重视和对贫穷的歧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织妇的坚韧和无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