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师允铨选江西

· 袁华
豫章古名郡,上应翼轸躔。 山川互联络,直与荆蛮连。 帝忧南服远,何以寄蕃宣。 相臣躬秉钺,开府大江边。 甲兵洗瘴雨,戈船清海烟。 黔黎含疮痍,守令赖才贤。 考绩分殿最,三载方起迁。 谒选诣阙下,道里阻且绵。 廷议经济臣,衔命出典铨。 张君庙廊器,授节斧扆前。 轺车适楚越,春花正芳妍。 奸贪宜屏黜,廉慎属陶甄。 忆昨识君初,乃在娄之壖。 别来六载馀,怀君思烦悁。 盗贼各已息,径上官河船。 侧闻江淮间,斗米钱三千。 爨骸易子食,沟壑多弃捐。 遴选得循良,庶可解倒悬。 黾勉王事毕,綵衣舞蹁跹。 矧兹休明运,获见忠孝全。 离别不足惜,载歌皇华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豫章:古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
  • 翼轸:古代星宿名,翼宿和轸宿,分别属于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六宿和第七宿。
  • (chán):星辰运行的轨迹。
  • 荆蛮:古代对楚地的称呼。
  • 南服:指南方的边远地区。
  • 蕃宣:指边疆的治理和宣扬国威。
  • 秉钺:手持大斧,象征权力。
  • 开府:设立府署,指设立行政机构。
  • 瘴雨: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瘴气。
  • 黔黎:指百姓。
  • 疮痍:创伤,比喻国家的困苦。
  • 考绩:考核官员的政绩。
  • 殿最:古代考核官员政绩的一种制度,分为殿和最两等。
  • 谒选:指官员到朝廷接受选拔。
  • 阙下:指朝廷。
  • 经济臣:指有治理才能的官员。
  • 衔命:接受命令。
  • 典铨:主持选拔官员的工作。
  • 庙廊器:指在朝廷中有重要地位的人。
  • 授节:授予节杖,象征权力。
  • 斧扆:古代帝王用的屏风,上面画有斧形图案。
  • 轺车: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
  • 楚越:古代楚国和越国,泛指南方地区。
  • 屏黜:排除,罢免。
  • 陶甄:比喻选拔和培养人才。
  • 娄之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烦悁:忧愁。
  • 爨骸:指用人的骨头烧火做饭。
  • 遴选:选拔。
  • 循良:指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 倒悬:比喻极其困苦的境地。
  • 黾勉:勤勉努力。
  • 綵衣:五彩的衣服。
  • 蹁跹:形容舞姿轻盈。
  • 矧兹:何况。
  • 休明运:指国家的繁荣昌盛。
  • 皇华篇:指赞美国家的诗篇。

翻译

豫章是古代著名的郡县,位于翼宿和轸宿的轨迹之上。这里的山川相互连接,与荆蛮之地紧密相连。皇帝担忧南方的边远地区,如何能够有效地治理和宣扬国威。因此,相臣亲自持斧,设立府署于大江之边。他们清洗了瘴雨中的甲兵,清理了海上的烟雾。百姓饱受创伤,守令依赖于才贤之士。考核官员的政绩,三年一迁。官员到朝廷接受选拔,路途遥远且艰险。朝廷商议选拔有治理才能的官员,接受命令主持选拔工作。张君在朝廷中有重要地位,被授予节杖于斧扆之前。他乘坐轺车前往楚越之地,春花正盛开。应当排除奸贪之徒,选拔廉洁谨慎的人才。记得初次认识张君,是在娄之壖。分别已有六年多,时常怀念他,思绪烦忧。盗贼已经平息,直接乘船上官河。听说江淮之间,一斗米价值三千钱。人们用人的骨头烧火做饭,沟壑中多有弃尸。选拔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或许可以缓解这种困苦。勤勉完成王事,穿着五彩的衣服跳舞。何况在这国家的繁荣昌盛之时,能够见到忠孝两全的人。离别不足惜,载歌赞美国家的诗篇。

赏析

这首作品是袁华为送别张师允前往江西任职而作。诗中描绘了豫章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南方边远地区治理的关切。通过对张师允的赞美和期望,诗人展现了对国家治理和选拔人才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时局的关注。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抒发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袁华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