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若渡河,吾将奈何。河水有悬流,鱼鳖不能居。 公力不如水,乃为鳖与鱼。河水胜鸩毒,河水胜矛戟。 河伯不相邀,胡云避不得。吾闻狎于虎,死于虎,狎于水,死于水。 公性扬扬急如驶,河水一去不复回,公今一去宁复起。 公不起,自取之,公兮公兮将怨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公无渡河: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无,不要。渡河,过河。
  • 吾将奈何:我将怎么办。
  • 悬流:急流,瀑布。
  • :一种水生爬行动物,俗称甲鱼。
  • 矛戟:古代的两种兵器,矛用于刺,戟既可刺也可割。
  • 河伯:古代传说中的河神。
  • :亲近而不庄重,这里指习惯于某种危险的环境。
  • 扬扬:得意的样子。
  • :快速行进。

翻译

公啊,不要过河,公啊,不要过河,如果你非要过河,我将怎么办呢?河水中有急流,连鱼和鳖都无法居住。 公的力量比不上水流,就会成为鱼鳖的食物。河水比毒药和矛戟还要危险。 河神并没有邀请你,为何说避不开呢?我听说亲近老虎的人,会死于老虎之手;亲近水的人,会死于水。 公的性格急躁如飞驰,河水一旦流去就不回头,公一旦离去,又怎能再回来? 公不回来,是自己造成的,公啊,公啊,你又能怨恨谁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反复劝诫“公无渡河”,形象地描绘了河水的危险和渡河者的鲁莽。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如将河水比作毒药和矛戟,强调了其致命性。同时,通过“狎于虎,死于虎;狎于水,死于水”的比喻,警示人们要敬畏自然,不可轻率冒险。最后,诗人对渡河者的命运表示无奈和哀叹,反映了人与自然斗争中的悲剧色彩。

乌斯道

元明间浙江慈溪人,字继善。乌本良弟。与兄俱有学行。长于诗,意兴高远,飘逸出群。尤精书法。洪武初得有司荐,为永新县令,有惠政。后坐事谪戍定远。放还,卒。有《秋吟稿》、《春草斋集》。 ► 3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