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鳞归绝不见客而独见余饮之酒又走使损饷绒褐予以吴丝答之而侑以诗
故人三径新蓬蒿,雁门太守徒尔劳。
斗酒风尘白日薄,椷书海岱青天高。
念欲报之吴缟带,何以遗余秦复陶。
千秋衣被各何限,世途往往称绨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于鳞:人名,指李攀龙,明代文学家,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之一。
- 三径:指隐居的地方,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雁门太守:指李攀龙,因其曾任雁门太守。
- 徒尔劳:白白地劳碌,无功而返。
- 斗酒:指饮酒。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白日薄:白日将尽,形容时光流逝。
- 椷书:书信。
- 海岱:指东海和泰山,泛指远方。
- 青天高:形容天空高远。
- 吴缟带:吴地产的丝织品,这里指王世贞送给李攀龙的礼物。
- 秦复陶:秦地产的毛织品,这里指李攀龙回赠给王世贞的礼物。
- 衣被:指衣物。
- 绨袍:粗布袍子,比喻贫贱之交。
翻译
故人隐居的新居长满了蓬蒿,雁门太守李攀龙你白白地劳碌无功。 我们饮酒作别,世俗的纷扰随着白日渐渐消逝,书信往来于东海和泰山之间,天空显得格外高远。 我想用吴地产的丝织品来回报你,而你却送给我秦地产的毛织品。 千百年来,人们穿着的衣物各有不同,但在世途中,常常有人称赞那些贫贱之交的友谊。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世贞对李攀龙的深厚友情和对其隐居生活的羡慕。诗中通过对比世俗的纷扰与隐居的宁静,以及通过礼物的交换来象征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