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怀
皇王宪天则,广覆物不遗。
四门列九服,大开明堂基。
嬴帝吞六雄,扬兵震四垂。
炎武因遗迹,滇岭悉来归。
魋结袭冠簪,卉服改裳衣。
西琛并南赆,王会无后期。
善哉太史公,谓得圣人威。
竖儒守一经,安能知是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皇王宪天则:皇帝遵循天命法则。
- 广覆物不遗:广泛覆盖万物,无所遗漏。
- 四门列九服:四方门户排列九州服饰,指天下统一。
- 九服:古代指九州以外的地区。
-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象征国家的基础。
- 嬴帝吞六雄:秦始皇吞并六国。
- 扬兵震四垂:出兵震慑四方边陲。
- 炎武因遗迹:炎帝和武王依靠前人的遗迹。
- 滇岭悉来归:滇池一带的山岭都归附。
- 魋结袭冠簪:少数民族的发髻改为中原的冠簪。
- 卉服改裳衣:穿草编衣服的民族改为穿中原的衣裳。
- 西琛并南赆:西方的珍宝和南方的贡品。
- 王会无后期:诸侯朝会没有迟到。
- 太史公:司马迁。
- 竖儒守一经:指那些只知守旧的儒生。
- 知是非:分辨是非。
翻译
皇帝遵循天命法则,广泛覆盖万物,无所遗漏。四方门户排列九州服饰,象征着天下统一,国家的基础稳固。秦始皇吞并了六国,出兵震慑四方边陲。炎帝和武王依靠前人的遗迹,滇池一带的山岭都归附了。少数民族的发髻改为中原的冠簪,穿草编衣服的民族改为穿中原的衣裳。西方的珍宝和南方的贡品都纷纷进献,诸侯朝会没有迟到。司马迁曾说,这是因为得到了圣人的威严。而那些只知守旧的儒生,又怎能分辨是非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和统一成就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向往。诗中“皇王宪天则”等句,体现了作者对天命和法则的尊崇,而“嬴帝吞六雄”等句则生动描绘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最后通过对“竖儒守一经”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固守传统、不明事理的儒生的不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思考。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贞的其他作品
- 《 内乡李翁少偕计公车不第遂弃归以长君翰林封顾翁时时称乡贡进士扁舟见访谈诗论世事多感慨不平语于其别也赠之一诗 》 —— [ 明 ] 王世贞
- 《 苏侍御汉杰还自按滇舟过龙江余与太宰杨公候之不得却寄一首 》 —— [ 明 ] 王世贞
- 《 故人卓澄甫光禄补官北上过金陵饮官舍赋此送之且订留署之约 》 —— [ 明 ] 王世贞
- 《 天池 》 —— [ 明 ] 王世贞
- 《 寄梁公实时病告南海 》 —— [ 明 ] 王世贞
- 《 沈太史请告归嘉禾走笔问之 》 —— [ 明 ] 王世贞
- 《 十二绝句送敬美弟闽中学政 》 —— [ 明 ] 王世贞
- 《 伏承太师相公枉驾祗园以五言八句留题皆真谛语不揣奉谢一章 》 —— [ 明 ]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