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杂咏三十韵

· 成鹫
自从屋里种优昙,不愿函关见李聃。 近与宗雷开净社,岂知五谢善清谈。 蛰虫未雨争辞穴,宾雁先寒尽向南。 物理如然吾亦尔,故人相劝早抽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优昙:即优昙钵花,传说中的仙花,三千年一开,开则人君有道。这里比喻珍贵的花。
  • 函关:即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关隘。
  • 李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宗雷:可能是指宗炳和雷次宗,两位都是南朝宋时期的著名隐士。
  • 净社:指清净的社团,这里可能指隐士或僧侣的社团。
  • 五谢:可能指五位姓谢的文人,具体指哪五位不详。
  • 清谈:指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讨论,以清谈高论为特点。
  • 蛰虫:指冬眠的虫子。
  • 宾雁:指迁徙的雁。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抽簪:比喻弃官归隐。

翻译

自从家中种下了珍贵的优昙花,我便不再向往在函谷关遇见道家创始人李聃。最近与宗炳和雷次宗这样的隐士一起开设了一个清净的社团,却不知道有五位姓谢的文人擅长玄学清谈。冬眠的虫子在未雨之前争相离开洞穴,迁徙的雁群因为寒冷而全部向南飞去。事物的道理本就如此,我也一样,因此老朋友们劝我早日弃官归隐。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漠。通过对比家中种植的优昙花与函谷关的老子,以及与宗雷等人开设的净社与五谢的清谈,作者展现了自己对清净生活的追求。诗中运用了蛰虫和宾雁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最后,故人的劝告“早抽簪”更是强调了作者弃官归隐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