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事歌二首

岁前立春下黑雾,三日蒙蒙岁朝度。 白日不光云头乌,沾衣如墨土如腐。 岁风况自东南来,发书占之民有灾。 苦竹根边土螾动,棠梨稍上山蜂猜。 岂无当道问牛喘,对雪呼僮且举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岁前:立春之前。
  •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 蒙蒙:形容雾气或细雨模糊不清的样子。
  • :黑色。
  • 沾衣如墨:形容衣服被污染得像墨一样黑。
  • 土如腐:土地像腐烂一样。
  • 岁风:一年的风,这里指立春时的风。
  • 发书:指占卜的书。
  • 占之:通过占卜预测。
  • 土螾:即蚯蚓,这里指蚯蚓在土中活动。
  • 棠梨:一种果树。
  • 山蜂猜:山中的蜜蜂似乎在猜测什么。
  • 当道:指当权者。
  • 牛喘:牛喘气,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事。
  • :仆人。

翻译

立春之前,天空布满了黑雾,连续三日,岁首的早晨都是在朦胧中度过。太阳的光芒被遮蔽,云层显得乌黑,衣服被污染得像墨一样黑,土地也像腐烂了一样。立春时的风从东南方吹来,通过占卜的书预测到民间将有灾难。苦竹根边的土地上,蚯蚓在活动,棠梨树梢上的山蜂似乎在猜测什么。难道没有当权者来关心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我只能对着雪,呼唤仆人举杯饮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立春前的阴霾天气和由此引发的民间忧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如“下黑雾”、“蒙蒙岁朝度”、“沾衣如墨土如腐”,传达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氛围。同时,诗中提到的“岁风况自东南来,发书占之民有灾”,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两句“岂无当道问牛喘,对雪呼僮且举杯”,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漠视民生的讽刺。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朱长春

明浙江乌程人,字大复。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尉城、常熟、阳信三县,升至刑部主事。有文名,好仙学佛。罢官里居,修真炼形,以为可以成仙上天,累几案数十重,梯而登其上,效鸟飞之状,堕地重伤。著有《管子榷》。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