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家四首

曲笠聊从采杜蘅,含香未拟望金茎。 养生叔夜贪游兴,多病相如薄宦情。 薄酒不从时社饮,野人随地结春耕。 卜居已赋拚终隐,渔父何劳更问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曲笠:弯曲的斗笠,用来遮阳挡雨。
  • 杜蘅:一种香草,古人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质。
  • 含香:指怀有才华或美德。
  • 金茎:金质的茎,这里比喻高官厚禄。
  • 叔夜:指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字叔夜,这里用其名来比喻自己。
  • 相如:指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司马相如,这里用其名来比喻自己。
  • 薄宦情:对官场生活的淡漠态度。
  • 野人:指隐居的士人或普通人。
  •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 :音pàn,决心,决定。
  • 渔父:指隐居的渔夫,这里比喻自己。

翻译

我戴着弯曲的斗笠,只是为了采摘一些杜蘅,虽然怀有才华,却并不期望得到高官厚禄。 像嵇康那样贪恋游玩的乐趣,又像司马相如那样因多病而对官场生活感到淡漠。 我不随大流参加时下的宴饮,作为隐居的士人,我随意地在田野间耕种。 我已经决定选择这个地方居住,决心隐居,就像渔夫一样,不需要再问世间的名号。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朱长春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诗中,“曲笠”、“杜蘅”等意象描绘了诗人的隐逸生活,而“含香未拟望金茎”则显示了他对高官厚禄的不屑一顾。通过对比嵇康和司马相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游玩和官场的不同态度。最后两句“卜居已赋拚终隐,渔父何劳更问名”更是强调了他决心隐居,不再关心世俗的名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超脱的境界。

朱长春

明浙江乌程人,字大复。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尉城、常熟、阳信三县,升至刑部主事。有文名,好仙学佛。罢官里居,修真炼形,以为可以成仙上天,累几案数十重,梯而登其上,效鸟飞之状,堕地重伤。著有《管子榷》。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