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水如鉴

· 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沈。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澄水如鉴:清澈的水如同镜子。
  • 圣贤:指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人。
  • 立喻:设立比喻,用以说明道理。
  • 上善:至高的善,指最高的美德。
  • 贮情深:蕴含深厚的情感。
  • 洁白:纯洁无瑕。
  • 全德:完美的德行。
  • 澄清:清澈透明。
  • 片心:纯净的心。
  • 浇浮:浮躁不安。
  • 不挠:不屈不挠,坚定不移。
  • 滥浊:混浊不清。
  • 难侵:难以侵蚀。
  • 方寸:指心。
  • 高鉴:高明的镜子,比喻高尚的品德。
  • 生涯:一生。
  • 讵陆沈:岂会沉沦。
  • 自诫:自我警戒。
  • 廉慎:廉洁谨慎。
  • 家政:家庭治理。
  • 流芳:留下美好的名声。
  • 合古今:符合古今的道理。

翻译

圣贤们常常用比喻来阐明道理,最高的美德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纯洁无瑕是完美德行的体现,清澈透明的心如同一片净土。 浮躁不安的心不会轻易动摇,混浊不清的思绪也难以侵蚀。 心中悬挂着高尚的品德之镜,一生又岂会沉沦。 面对清泉能够自我警戒,如同镜子般平静地映照自己。 廉洁谨慎地传承家政,留下美好的名声,符合古今的道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清澈的水比喻高尚的品德和纯净的心灵,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和自我警戒的态度。诗中,“澄水如鉴”作为核心意象,既展现了水的清澈,也隐喻了人的心灵应当如水般纯净。后文通过对“洁白”、“澄清”等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纯洁性和心灵的透明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崔颢

崔颢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中进士,官司勋员外郎。现存诗仅四十多首,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黄鹤楼》。少年时作的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他四处游历。崔颢吟诗甚勤,其友人笑他吟诗吟得人也瘦(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明人辑有《崔颢集》。李白叹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47篇诗文

崔颢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