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作

· 崔颢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徵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郊:指燕地的郊外,即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 芳岁:指春天。
  • 残雪:指春天尚未完全融化的雪。
  • 辽阳:地名,今辽宁省辽阳市,此处泛指辽西地区。
  • 春水生:春天河水开始上涨。
  • 胡人:古代对北方和西方非汉族民族的统称。
  • 汉将:指汉族的将领。
  • 日徵兵:每天都在征召士兵。
  • 露重:露水多,形容环境潮湿。
  • 宝刀湿:宝刀因为露水而湿润。
  • 沙虚:沙地松软。
  • 金鼓鸣:战鼓声响,形容战事频繁。
  • 寒衣:冬天的衣服。
  • 春服:春天的衣服。
  • 洛阳使:指从洛阳来的使者。
  • 边塞情:边疆的战事和军民的情感。

翻译

燕地的郊外在春天的尾巴,残留的雪冻结了边城。 四月时青草遍布,辽阳的春水开始上涨。 胡人正在牧马,汉将每天都在征召士兵。 露水重使得宝刀湿润,沙地松软中金鼓声响。 冬天的衣服已经穿尽,春天的衣服又与谁共制。 寄语给从洛阳来的使者,为我传达边塞的战事和情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辽西边塞春天的景象,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严酷,表达了边疆士兵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残雪冻边城”与“四月青草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边塞春天的特殊氛围。后文通过“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徵兵”等句,展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士兵的艰苦生活。结尾寄语洛阳使,传达了边塞士兵的心声和对和平的渴望。

崔颢

崔颢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中进士,官司勋员外郎。现存诗仅四十多首,最有名的一首莫过于《黄鹤楼》。少年时作的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奔放。他四处游历。崔颢吟诗甚勤,其友人笑他吟诗吟得人也瘦(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明人辑有《崔颢集》。李白叹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47篇诗文

崔颢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