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众哲

·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捲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萧萧:形容风声。
  • 凌雪霜:经历雪和霜的侵袭。
  • 浓翠:深绿色。
  • 三湘:指湖南的湘江流域,这里用来形容色彩的鲜艳。
  • 疏影:稀疏的影子。
  • 移壁:在墙壁上移动。
  • 寒声:寒冷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过的声音。
  • 满堂:充满整个房间。
  • 捲帘:卷起帘子。
  • 高枕:垫高枕头,形容安逸无忧。
  • 秦溪:地名,可能指某个有竹子的地方。
  • 万竿:形容竹子很多,竿指竹子的主干。

翻译

风声萧萧,经历着雪霜的侵袭,那深绿色的竹叶异于三湘的鲜艳。 稀疏的影子随着月亮在墙壁上移动,寒冷的风声充满了整个房间。 卷起帘子,秋天的早晨来得更早,垫高枕头,夜晚似乎变得更长。 忽然想起秦溪的路,那里成千上万的竹子如今正感受着凉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景象,通过“萧萧凌雪霜”和“浓翠异三湘”的对比,展现了秋日竹叶的坚韧与独特。诗中“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巧妙地利用光影和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后两句“捲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则通过日常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夜晚的感受。结尾的“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则带有一种怀旧和遐想,使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和遥远的思绪。

许浑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