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夜宴留别郡守

· 张蠙
四方骚动一州安,夜列樽罍伴客欢。 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 屏间佩响藏歌妓,幕外刀光立从官。 沈醉不愁归棹远,晚风吹上子陵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 夜宴:夜间举行的宴会。
  • 郡守: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 樽罍(zūn léi):古代的酒器。
  • 觱栗(bì lì):古代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 虾蟆更: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似蛙鸣。
  • 从官:随从的官员。
  • 归棹(zhào):归船,指回家的船。
  • 子陵滩:地名,在今浙江桐庐县富春江畔,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处。

翻译

在四方动荡不安的时刻,唯有钱塘一州安宁,夜间的宴会上摆满了酒器,宾客们欢聚一堂。 高阁之上,觱栗的乐声悠扬,远处的虾蟆更声随着海声显得格外凄寒。 屏风间,歌妓的佩饰声隐约可闻,幕布外,随从官员手持刀光立于一旁。 沉醉于宴会之中,不担心归家的船只会远去,晚风轻拂,将我吹向了子陵滩。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唐代钱塘夜宴的盛况,通过对比四方动荡与钱塘的安宁,突出了宴会的欢乐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觱栗调高山阁迥”和“虾蟆更促海声寒”,通过音乐和自然声音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结尾的“沈醉不愁归棹远,晚风吹上子陵滩”则表达了诗人对宴会欢乐的留恋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怀。

张蠙

张蠙,生卒年不详,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成通中,屡举进士不第,与许裳、张乔等合称“咸通十哲”。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历栎阳尉、犀浦令。王建称帝,拜膳部员外郎,为金堂令。后主王衍游大慈寺,见蠙壁间题诗,甚爱赏之,欲召掌制诰,为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张蠙诗集》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