檃括南华经词旨述内篇六言七章逍遥游

古帝惟称泰氏,至人或可同情。德机时出时入,心镜不将不迎。 浑沌终无七窍,渊流忽有三名。寄言南北相遇,休使中央日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檃括(yǐn kuò):指隐括,即隐含、包含。
  • 泰氏:古代传说中的帝王,此处指古代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
  • 德机:指道德的契机或表现。
  • 心镜:比喻心境清明如镜。
  • 不将不迎:指不主动追求也不拒绝,保持中立。
  • 浑沌(hún dùn):古代神话中的原始状态,无序无分。
  • 七窍:指人的五官,比喻事物的复杂性。
  • 渊流:深远的思想或学说。
  • 三名:可能指三种不同的解释或理解。
  • 南北相遇:比喻不同思想或势力的交锋。
  • 中央:指核心或中心位置。
  • 日惊:每天都在变化或惊动。

翻译

古代帝王中只有泰氏被称颂,至高无上的人或许能与我们产生共鸣。道德的契机时而显现时而隐匿,心境如镜,既不主动追求也不拒绝。

原始的浑沌状态始终没有被赋予七窍,深邃的思想突然有了三种不同的解释。告诉南北两方相遇时,不要让中央的核心每天都在变化中惊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代帝王泰氏和至人的描述,表达了对道德和心境的理解。诗中“德机时出时入,心镜不将不迎”描绘了道德的微妙变化和心境的平和中立,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后两句则通过浑沌和渊流的比喻,探讨了思想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思想交锋时应保持的平衡和稳定。整体上,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