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六国互合从,强秦屹虎视。 南襟泾渭流,北控甘谷峙。 蕞尔一燕壤,曷厌贪饕志。 田光构奇谋,幸鼓荆卿气。 殒身明勿疑,直走咸阳市。 左授于期函,右献督亢志。 断袖环柱馀,秦鼎一丝繫。 吁嗟高渐离,尚置筑中器。 为术良已疏,秉节终弗易。 壮士贵丧元,成偾非所计。 逆命帝函歼,于昭秦二世。 千秋易水歌,慷慨满天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国互合从: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 强秦屹虎视:形容秦国强大,像虎一样威猛地注视着其他国家。
  • 南襟泾渭流:指南方的泾河和渭河,这里指秦国的南方边界。
  • 北控甘谷峙:指秦国北方的甘谷地区,这里指秦国的北方边界。
  • 蕞尔一燕壤:形容燕国的土地狭小。
  • 曷厌贪饕志:指秦国的野心和贪婪无法满足。
  • 田光构奇谋:田光为燕国策划了一个奇妙的计谋。
  • 幸鼓荆卿气:幸运地激发了荆轲的勇气。
  • 殒身明勿疑:牺牲自己,表明决心,无需怀疑。
  • 直走咸阳市:直接前往秦国的都城咸阳。
  • 左授于期函:左手拿着燕国太子丹的信。
  • 右献督亢志:右手献上燕国的地图。
  • 断袖环柱馀:指荆轲刺秦王时,秦王的袖子被割断,荆轲被围在柱子周围。
  • 秦鼎一丝繫:形容秦国的命运悬于一线。
  • 吁嗟高渐离:叹息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 为术良已疏:指荆轲的计划已经暴露。
  • 秉节终弗易:坚持节操,始终不变。
  • 壮士贵丧元:壮士重视牺牲。
  • 成偾非所计:成功与否不是考虑的重点。
  • 逆命帝函歼:违抗命令,导致被杀。
  • 于昭秦二世:指秦二世,秦国的第二位皇帝。
  • 千秋易水歌:指荆轲在易水边上的告别歌。

翻译

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秦国像虎一样威猛地注视着其他国家。秦国的南方边界是泾河和渭河,北方则是甘谷地区。燕国的土地狭小,秦国的野心和贪婪无法满足。田光为燕国策划了一个奇妙的计谋,幸运地激发了荆轲的勇气。荆轲牺牲自己,表明决心,无需怀疑,直接前往秦国的都城咸阳。他左手拿着燕国太子丹的信,右手献上燕国的地图。在刺杀秦王时,秦王的袖子被割断,荆轲被围在柱子周围,秦国的命运悬于一线。叹息高渐离,荆轲的朋友,荆轲的计划已经暴露,但他坚持节操,始终不变。壮士重视牺牲,成功与否不是考虑的重点。违抗命令,导致被杀,这是秦二世的时代。荆轲在易水边上的告别歌,慷慨激昂,响彻天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荆轲刺秦的壮烈事迹,通过对比秦国的强大与燕国的弱小,突出了荆轲的英勇与牺牲精神。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强秦屹虎视”、“断袖环柱馀”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对荆轲行动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国家和朋友的忠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荆轲英雄行为的赞美和对秦国暴政的批判。

陈绍文

陈绍文,字公载,自号中阁山人。南海人。锡子。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举人,官通判。与梁公实、欧桢伯、黎瑶石、吴而待结诗社,又同游黄才伯之门。著有《中阁集》。清梁善长《广东诗粹》卷四、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四有传。 ► 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