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闲居

人间何物度朝昏,懒性新来更厌喧。 除却跏趺惟饮酒,才闻呵殿便关门。 虚窗月上摹松影,尘榻僧来印衲痕。 独有盆梅嫌寂寞,故舒丹蕊照清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跏趺(jiā fū):佛教徒的一种坐法,即盘腿而坐,脚背放在大腿上。
  • 呵殿(hē diàn):古代官员出行时,前呼后拥的侍从。
  • 衲痕(nà hén):僧人衣服上的补丁痕迹。

翻译

在这春日的闲居中,我问自己,是什么在陪伴我度过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懒散,对喧嚣的世界感到厌倦。除了盘腿打坐和饮酒之外,我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消遣。一听到外面有官员出行的喧闹声,我就立刻关上门,避开尘嚣。

我坐在窗前,月光透过窗户,映照出松树的影子,仿佛在模仿着某种古老的舞蹈。我的床榻上,僧人来访时留下的补丁痕迹,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只有那盆中的梅花,似乎不甘寂寞,故意绽放出红色的花蕊,照亮了我的清酒杯,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抹生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袁宗道春日闲居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跏趺”、“呵殿”、“衲痕”等词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理解。最后,盆梅的描绘,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孤独心境的一种慰藉。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袁宗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