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廷实同游圭峰别后奉寄且申后来崖山之约

千寻岭上更登台,再到丹丘忘却回。 雨歇山斋人已去,月明江舫梦还来。 不?铁柱唐针利,岂乏金篦刮眼开。 回首崖山多感慨,英雄枯骨漫成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圭峰:山名,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 丹丘:神话中的仙境,此处指圭峰。
  • 江舫:江中的船。
  • ?(pīn):舍弃,不顾一切。
  • 铁柱唐针:指传说中唐代僧人智通所铸的铁柱,比喻坚定的意志。
  • 金篦:金质的梳子,比喻智慧。
  • 刮眼:比喻开阔眼界。
  • 崖山:山名,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 枯骨:指战死者的遗骸。

翻译

在千寻高的圭峰上再次登台,到了仙境般的丹丘竟忘了回去。 雨停后山斋里的人已经离去,月光下的江船上梦又归来。 不顾一切地舍弃了像唐针那样坚硬的铁柱,难道就没有金篦般的智慧来开阔眼界吗? 回首崖山,感慨万分,英雄们的枯骨堆积如山。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圭峰的壮丽景色和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英雄逝去的感慨。诗中“千寻岭上更登台”展现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雨歇山斋人已去”则透露出离别的淡淡哀愁。后两句通过对“铁柱唐针”和“金篦刮眼”的比喻,反思了坚定的意志与智慧的重要性。结尾的“英雄枯骨漫成堆”则是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英雄逝去的哀思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