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室为四明定水复见心禅师赋
定水山中多古桂,老璘结茅来避世。囊中少试蒸花法,正藉烟霏作舆卫。
谁令作诗传世人,一时搅动声闻尘。百年公案结未了,复翁拈起还清新。
唱开石壁壁成字,百颗明珠照天地。不关旃檀林下风,薰破枯禅半边鼻。
吾闻佛家别有众香国,我亦三生学禅客。若为一洗六根空,从子归来分半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老璘(lǎo lín):古代对僧人的尊称。
- 舆卫(yú wèi):古代指车马随从,这里比喻香气环绕。
- 声闻尘(shēng wén chén):指世俗的声名和尘埃,比喻世俗的纷扰。
- 复翁(fù wēng):指复见心禅师。
- 旃檀(zhān tán):一种香木,常用来比喻佛法的香气。
- 枯禅(kū chán):指修行中的枯燥无味状态。
- 六根(liù gēn):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翻译
在定水山中,有许多古老的桂树,老僧结茅屋来此避世。囊中尝试着用蒸花的方法,正是借助烟雾来环绕保护。 谁知他的诗作流传于世,一时搅动了世俗的声名和尘埃。百年的公案至今未了结,复见心禅师再次提起,依然清新脱俗。 他的歌声仿佛能开石壁,壁上刻字,如同百颗明珠照亮天地。并非因为旃檀林下的风,而是香气薰破了修行中的枯燥无味。 我听说佛家有别于世俗的众香国,我也曾三生为学禅的客人。若能洗去六根的尘埃,我愿随你归来,分得半席之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定水山中一位老僧的隐居生活,通过“古桂”、“结茅”、“蒸花”等意象,展现了其超脱尘世的清雅生活。诗中“声闻尘”与“旃檀林”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声名的淡漠和对佛法香气的向往。末句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禅师清新脱俗境界的敬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清新脱俗风格。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
张翥的其他作品
- 《 十月望夜食既 》 —— [ 元 ] 张翥
- 《 感皇恩 · 题赵仲穆画凌波水仙图 》 —— [ 元 ] 张翥
- 《 不系舟渔者陈子上自号 》 —— [ 元 ] 张翥
- 《 寄越宝林别峰嘉禾水西仲铭 》 —— [ 元 ] 张翥
- 《 谒仪则堂上方观听续撰释氏通鉴 》 —— [ 元 ] 张翥
- 《 分题送京兆赵耕师尹之临安路帅府照磨得通海湖 》 —— [ 元 ] 张翥
- 《 听松轩为丹丘杜高士作 》 —— [ 元 ] 张翥
- 《 宫中舞队歌词 其三 》 —— [ 元 ] 张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