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弃子同刘茂才赋

· 郭钰
母弃子,子幼情可怜。子长母还去,为子宜思愆。龙争虎斗事翻覆,宝玦王孙捐骨肉。 十年母子安茅屋,菽水真情无不足。奈何一朝辞故帏,子也恸哭牵母衣。 母今弃儿不敢怨,父在深恩母当念。母如不闻竟不留,黄昏门掩青灯愁。 负米归来饮残泣,他家儿女何绸缪。噫嘘嚱,迩来万事足悲咤,负德辜恩满天下。 丈夫尽为温饱谋,妇人何得毋重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 辞故帏:离开旧时的帐幕,指离开原来的家。
  • 恸哭:极度悲伤地哭泣。
  • 负米:背米,指辛苦劳作。
  • 绸缪:缠绵,指亲密无间。
  • 噫嘘嚱:感叹词,表示悲叹。
  • 悲咤:悲叹。
  • 辜恩:辜负恩情。
  • 重嫁:再婚。

翻译

母亲抛弃了孩子,孩子年幼,情景令人怜悯。孩子长大后母亲回来,为了孩子应该反思自己的过错。龙争虎斗的事情反复无常,宝玦王孙也捐弃了骨肉亲情。

十年来母子安居在茅屋中,虽然生活简朴,但真情无缺,感到满足。然而,母亲突然离开原来的家,孩子痛哭流涕,拉着母亲的衣襟。

现在母亲抛弃了孩子,孩子不敢抱怨,父亲在世时的深厚恩情,母亲应当铭记。母亲似乎没有听见,竟然不留下来,黄昏时分,门被关上,青灯下只有愁绪。

辛苦劳作归来,只能饮泣,看到别人家的儿女亲密无间,心中更是悲痛。唉,近来万事都足以令人悲叹,辜负恩德的事情遍布天下。

大丈夫们都在为温饱而谋划,而妇人为何要再婚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母亲抛弃孩子的悲剧,通过对比母子曾经的相依为命和母亲突然的离去,展现了孩子的无助和悲伤。诗中“菽水真情无不足”一句,表达了即使生活简朴,只要有真情相伴,也能感到满足。然而,母亲的离去打破了这份平静,孩子的恸哭和母亲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诗人通过对比大丈夫和妇人的不同选择,表达了对妇人再婚的质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限制。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郭钰

元明间吉安吉水人,字彦章。元末隐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征,辞疾不就。生平转侧兵戈,流离道路,目击时事阽危之状,故诗多愁苦之词。于战乱残破郡邑事实,言之确凿,尤足补史传之缺。有《静思集》。 ► 6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