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云门僧若邪溪兼题其松风阁二首

· 张翥
阁外老松子,萧萧虚籁生。 定从何处起,宁有不平鸣。 我耳固师耳,风声是树声。 他时叩禅寂,衲破睡天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寄送,这里指写诗赠与。
  • 云门僧:指云门寺的僧人。
  • 若邪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 松风阁:建筑名,可能位于云门寺内。
  • 萧萧:形容风声。
  • 虚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 :究竟,到底。
  • 宁有:难道有。
  • 不平鸣:指因不满而发出的声音。
  • 我耳固师耳:我的耳朵如同老师的耳朵一样,意指自己与僧人一样能够聆听自然之声。
  • 禅寂:禅定的寂静状态。
  • :僧衣,这里代指僧人。

翻译

阁外的老松树,风声萧萧,仿佛自然的乐章在空中回荡。 这风声究竟是从何处起源,难道就没有一丝不满的鸣响吗? 我的耳朵如同老师的耳朵,听到的风声其实就是树的声音。 将来有一天,我会去敲击禅定的寂静,直到僧衣破损,睡意消散,天明到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风阁外的松树和风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感悟和对禅定境界的向往。诗中“我耳固师耳,风声是树声”一句,巧妙地将自然与禅修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理解。结尾的“衲破睡天明”则带有一定的禅意,暗示了通过禅修达到心灵净化的过程。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