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闽僧秀嵓寄竹溪僧

· 张翥
峰北峰南法界中,杖藜来往夕阳钟。 时过花洞逢游鹿,夜咒珠台放钓龙。 七字诗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于松。 羡师方外全无事,只个蒲团又过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法界:佛教术语,指宇宙万物、一切现象。
  • 杖藜:拄着藜杖,指行走。
  • 花洞:花丛中的洞穴,形容景色幽美。
  • 夜咒:夜间念咒语。
  • 珠台:指水中的高台,可能用于垂钓。
  • 七字诗:每句七个字的诗。
  • 三生: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 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这里比喻僧人的形象。
  • 蒲团:僧人打坐用的圆形垫子。

翻译

在峰北峰南的宇宙万物之中,我拄着藜杖在夕阳钟声中来回行走。 偶尔经过花丛中的洞穴,遇见游荡的鹿,夜晚在水中的高台上念咒放钓龙。 我的七字诗才情清新如水,我的三生骨相古老如松。 羡慕这位僧人方外生活全无烦恼,只需一个蒲团就能度过又一个冬天。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僧人在自然中的清修生活,通过“峰北峰南”、“夕阳钟”、“花洞游鹿”、“夜咒钓龙”等意象,展现了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中“七字诗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于松”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才和僧人形象的自我评价,清新脱俗,古朴庄重。结尾的“羡师方外全无事,只个蒲团又过冬”则流露出对僧人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