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司天台同李景山元复初分韵得色字
湫居厌纷厖,升高百忧失。
河流耿微明,野烧还故碧。
太行望中低,断处仍雪色。
翠华天尺五,金城年万亿。
美哉山河固,两有险与德。
区区辽与金,铜驼几荆棘。
开阖看烟云,兴废感今昔。
所恨难久留,悲风晚来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湫居:狭小、低湿的住处。
- 纷厖:纷乱繁杂。
- 耿微明:微微发亮。
- 野烧:野火。
- 太行:太行山,位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
- 断处:指山脉中断的地方。
- 翠华:指皇帝的仪仗。
- 金城:坚固的城池,比喻国家的稳固。
- 铜驼:古代用于装饰宫殿的铜制骆驼,比喻国家的衰败。
- 荆棘:比喻困难和危险。
- 开阖:开合,指风云变幻。
- 兴废:兴盛与衰败。
翻译
居住在狭小低湿的地方,厌倦了纷乱繁杂的生活,登上高台,百般忧愁顿时消失。河流在微光中显得明亮,野火烧过的土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碧绿。远望太行山,山脉低垂,断裂处仍可见雪色。皇帝的仪仗仿佛近在咫尺,坚固的城池象征着国家的长久繁荣。美丽的山河既险峻又充满德行。然而,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都曾像铜驼一样被荆棘覆盖。风云变幻中,我感慨着兴衰更迭。遗憾的是,我无法长久停留,晚风中传来了悲凉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切感慨。诗中,“河流耿微明,野烧还故碧”等句,以自然景色的变化来隐喻国家的变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洞察。结尾的“悲风晚来急”则抒发了诗人对无法改变历史进程的无奈和悲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