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兖州叔志去思碑

· 张翥
使君有道是民师,惠政长留去后思。 秀麦不专称汉史,甘棠直欲继周诗。 驯桑有雉童俱化,攫肉无乌吏绝欺。 东鲁自今应纸贵,一时争打兖州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江兖州叔志去思碑:江兖州指的是江州的兖州,叔志是人的名字,去思碑是纪念某人离任后人们对其的思念之情所立的碑。
  •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江兖州叔志。
  • 惠政:仁慈的政策。
  • 秀麦:指丰收的麦子。
  • 甘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树,象征着仁政和德治。
  • 驯桑有雉童俱化:驯桑,指驯养桑蚕;雉童,指儿童;俱化,一同成长。
  • 攫肉无乌吏绝欺:攫肉,指乌鸦攫食;乌吏,指贪婪的官吏;绝欺,不再欺骗。
  • 东鲁:指山东一带。
  • 纸贵:指因为某人的文章或事迹而使得纸张变得珍贵,比喻其影响之大。
  • 兖州碑:指立在兖州的纪念碑。

翻译

使君以仁道治理,成为民众的楷模,他的仁政长久留在人们心中,即使离任后也令人思念。丰收的麦田不仅在汉代史书中被称赞,甘棠树下的仁政也足以与周代的诗篇相媲美。驯养桑蚕的儿童们一同成长,乌鸦不再攫食,贪婪的官吏也不再欺骗。东鲁之地自此以后,因为他的事迹而使得纸张变得珍贵,人们争相去打刻兖州的纪念碑。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江兖州叔志的仁政和德治,通过丰收的麦田、甘棠树下的仁政等意象,展现了其治理下的社会和谐与民众的幸福生活。诗中“驯桑有雉童俱化,攫肉无乌吏绝欺”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动物和儿童的形象,表达了官吏廉洁、社会风气正派的美好景象。结尾的“东鲁自今应纸贵,一时争打兖州碑”则凸显了叔志事迹的深远影响和民众对其的深厚感情。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