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西江胡允中之桃温万户府学正

· 张翥
辽水穷边牟盖东,镇人今始识儒宫。 诗书直化三韩远,文轨须令万国同。 隼度塞云秋有雪,鳌翻海浪昼多风。 知君回首神州路,一发青山落照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辽水:指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
  • 穷边:边远的尽头。
  • 牟盖: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辽东地区。
  • 镇人:指当地居民。
  • 儒宫:指学校或教育机构。
  • 三韩:古代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这里泛指朝鲜半岛。
  • 文轨:指文化规范和教育制度。
  • :一种猛禽,这里可能指代信使或远行的象征。
  • :传说中的大海龟,这里用来形容海浪的巨大。
  • 神州:指中国。
  • 一发:形容极细或极远。
  • 落照:夕阳的余晖。

翻译

在辽河的尽头,东临牟盖,边远之地,当地人今天才开始认识学校。 诗书的教育直接影响到遥远的朝鲜半岛,文化的规范应该让万国都相同。 隼飞过塞外的云,秋日里还有雪,海中的巨鳌翻动海浪,白昼里多风。 知道你回首望向中国的大陆,那一线青山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教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播和统一的期望。诗中“辽水穷边牟盖东”描绘了边疆的辽阔与偏远,“镇人今始识儒宫”则反映了当地教育的起步。后两句“诗书直化三韩远,文轨须令万国同”强调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结尾的“一发青山落照中”则以景结情,既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也隐含了对远行者的祝福和对故土的眷恋。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播和边疆发展的关切。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