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松竹梅图

三友亭亭岁晚时,政缘冷澹易相知。 何须近舍今皇甫,却向图中觅补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友: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因其在寒冬中依然保持生机,常被并称为“岁寒三友”。
  • 亭亭:形容植物挺拔直立的样子。
  • 岁晚:年末,指冬季。
  • 政缘:正因为。
  • 冷澹:冷清淡泊。
  • 相知:相互了解,这里指松、竹、梅之间的和谐共存。
  • 近舍:舍弃,离开。
  • 今皇甫:指当时的画家皇甫松。
  • 图中:画中。
  • 补之:补充,这里指通过画作来弥补现实中无法亲见的遗憾。

翻译

在岁末的寒冬,松、竹、梅这三种植物依旧挺拔直立,它们之所以能够相互了解,正是因为它们都拥有冷清淡泊的品格。何必舍弃眼前的现实,去追求画中的皇甫松呢?倒不如在画中寻找那些现实中难以见到的景象,以此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松、竹、梅在寒冬中的坚韧和相互间的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冷清淡泊生活的向往。诗中“三友亭亭岁晚时”一句,既展现了岁寒三友的形象,又隐喻了它们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品质。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现实与画作,表达了作者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认为艺术可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

张伯淳

伯淳,字师道,杭州崇德人。少善书法,宋末应童子科,□宗命给巨笔大纸写之。伯淳书天字在纸中间以进,诘之,对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宗喜,遂中选。寻举进士,累除太学录。元至元二十三年,用荐者言,授杭州路儒学教授,迁浙东道按察司知事。二十八年,擢福建廉访司知事。岁馀,召至阙下,论事数十条,皆当世急务,辞意剀切,世祖为之动容。命至政事堂,将重用之,固辞。授翰林直学士,谒告归,授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大德四年,即家拜侍讲学士。明年造朝,扈从上都。又明年卒,谥文穆。师道称赵魏公孟頫为内弟,与巴西邓文原同直词林,情义款洽。文原尝谓师道为文,耻尚钩棘,而春容纡馀,铿乎如金石之交奏,然不喜以藻翰自能,殁后无成稿。其子河东宣慰副使采,长孙武康县尹炯,访求遗逸,釐为十卷。蜀郡虞集为序,刊之右塾,时至正六年也。 ► 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