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赞皇谢膺试,鲁公戒求辟。 于中岂泊然,大小犹有择。 奈何策华腴,而夺隐士职。 前辙既已迷,后轨践其迹。 是巧靡不师,畴能已日革。 浮云翳其眸,欲辨人间色。 何如皓魄澄,群曀自辟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赞皇:指赞皇山,位于今河北省赞皇县,此处可能指代赞皇县或赞皇山。
  • 谢膺试:谢绝应试,指拒绝参加科举考试。
  • 鲁公:指鲁国的公族,此处可能指代鲁国的贵族或官员。
  • 求辟:寻求辟召,即寻求被朝廷征召为官。
  • 泊然:淡泊,无所求。
  • 大小:指事情的重要性和规模。
  • 策华腴:策,指策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华腴,指华美的文章。
  • 隐士职:隐士的职责,指隐居不仕。
  • 前辙:前面的车辙,比喻前人的行为或经验。
  • 后轨:后面的车轨,比喻后人的行为或经验。
  • 靡不师:靡,无;师,效法。无不效法。
  • 畴能:畴,谁;能,能够。谁能。
  • 日革:日,每天;革,改变。每天都在改变。
  • 浮云翳其眸:翳,遮蔽;眸,眼睛。浮云遮蔽了眼睛。
  •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 群曀:曀,阴暗。群曀,指众多的阴暗。
  • 辟易:辟,开;易,改变。辟易,指改变或消除。

翻译

赞皇山的人谢绝参加科举考试,鲁国的公族告诫人们不要寻求被朝廷征召。这其中难道没有淡泊名利的人吗?他们对于事情的大小还是有所选择的。为何要用华美的文章来取代隐士的职责呢?前人的错误已经迷失了方向,后人的行为却重复了他们的轨迹。这种巧妙的做法无人不效法,谁又能停止这种日复一日的改变呢?浮云遮蔽了眼睛,想要辨别人间的颜色。何不仰望那明亮的月亮,让众多的阴暗自行消散。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赞皇山与鲁国公族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淡泊名利、坚守隐士职责的赞赏,以及对于世俗追求华美文章、忽视真正价值的批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浮云翳其眸”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的迷惑与遮蔽,而“皓魄澄”则象征着清澈明亮的真理与价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于世态的深刻洞察与独立见解。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