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小隐歌

丈人卜筑董家村,村中风物宛可论。董家犹称孝子里,丈人别作素侯门。 门前草没车马迹,邻父虽过不争席。数枝慈竹溪上青,二月墙头杏花白。 蚕子欲帖千芳齐,习习春风生杖藜。人如畏垒无惊辙,业学尸乡不养鸡。 有田七百但种秫,酿得新醪如刺蜜。榖在何须用虎防,杏成任自从人乞。 有子策奏天人奇,回头却笑昌黎诗。男儿遇酒即快饮,人不识,安用天公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卜筑:选择地点建造房屋。
  • 宛可论:宛如,好像可以讨论的。
  • 素侯门:指清贫的士人之家。
  • 车马迹:车马的痕迹,指来往的人迹。
  • 争席:争座位,指邻里间和睦相处。
  • 慈竹:一种竹子,常用来比喻孝顺。
  • :贴,这里指蚕子贴在桑叶上。
  • 杖藜:藜杖,指老人拄的拐杖。
  • 畏垒: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比喻隐居的地方。
  • 尸乡:指乡野之地。
  • :一种谷物,多用于酿酒。
  • 新醪:新酿的酒。
  • 刺蜜:形容酒味甜美。
  • :谷物,这里指粮食。
  • 虎防:比喻严密的防护。
  • 杏成:杏子成熟。
  • 策奏:策论,指文章或计划。
  • 天人奇:指文章或计划非常出色。
  • 昌黎诗:指韩愈的诗,韩愈别号昌黎。

翻译

丈人在董家村选择地点建造房屋,村中的风物宛如可以讨论的。董家村还被称为孝子之乡,丈人则另建了一个清贫的士人之家。 门前草丛中没有了车马的痕迹,邻里的老人虽然来往,却不会争座位。溪边有几枝慈竹青翠,二月时墙头的杏花洁白。 蚕子贴在桑叶上,千芳齐放,春风习习,老人拄着藜杖。人们如同隐居在畏垒山中,没有惊扰的车辙,学着乡野之地的生活,不养鸡。 有七百亩田地只种秫,酿出的新酒如刺蜜般甜美。谷物在,何须用严密的防护,杏子成熟了,任人随意乞取。 有儿子的文章或计划非常出色,回头却笑韩愈的诗。男儿遇到酒就畅快地饮,人不识,又何须天公知晓。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居在董家村的丈人的生活情景,通过对比村中的风物和丈人的清贫生活,展现了丈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门前草没车马迹”和“邻父虽过不争席”等句,生动地表现了丈人与邻里和睦相处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有田七百但种秫”和“酿得新醪如刺蜜”等句,传达了丈人对自给自足生活的满足和对酒的热爱。最后,通过“有子策奏天人奇”和“回头却笑昌黎诗”等句,表达了丈人对儿子才华的自豪,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隐逸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