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甲兵冠天来,朝野靡宴宁。 背亲为王臣,焉以辞国殇。 青霾吹荡翳,金鼓惨不扬。 贵贱并一时,颅趾委沙场。 日暮轮蹄尽,乌鸢来啄创。 有手不能驱,有目无精光。 朔风吹朝夕,枯骨渐坚强。 家人具衣冠,延我之北邙。 羽卫骖驔列,空为存者倡。 两地竟谁真,千秋浩茫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兵:军队。
  • 冠天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如天降。
  • 靡宴宁:没有安宁的宴会,指战乱频繁。
  • 背亲:背离亲人。
  • 王臣:为国王效力的臣子。
  • 焉以辞国殇:怎能推辞为国捐躯。
  • 青霾:青色的烟雾,比喻战乱的景象。
  • 金鼓:战鼓和锣,古代战争中用来指挥军队。
  • 惨不扬:声音凄惨,无法振奋人心。
  • 颅趾:头颅和脚趾,代指人的身体。
  • 委沙场:弃置于战场。
  • 乌鸢:乌鸦和老鹰,常被视为不祥之鸟。
  • 啄创:啄食尸体。
  • 精光:明亮的光芒。
  • 朔风:北风。
  • 坚强:这里指尸骨因寒冷而变得坚硬。
  • 家人具衣冠:家人准备好丧葬的衣冠。
  • 延我之北邙:引领我到北邙山,古代洛阳附近的墓地。
  • 羽卫骖驔列:羽林军的护卫排列整齐,形容葬礼的隆重。
  • 空为存者倡:只是为了活着的人而举行。
  • 两地竟谁真:指生死两界,哪一边才是真实的。
  • 千秋浩茫茫:形容时间的漫长和人生的无常。

翻译

军队如天降般浩大,朝野间战乱频繁,没有安宁的宴会。背离亲人成为国王的臣子,怎能推辞为国捐躯的命运。青色的烟雾弥漫,战鼓和锣声凄惨,无法振奋人心。无论贵贱,都在同一时刻,头颅和脚趾弃置于战场。日落时分,战马和战车都已离去,乌鸦和老鹰来啄食尸体。有手却不能驱赶,有眼却无明亮的光芒。北风吹拂,从早到晚,尸骨因寒冷而变得坚硬。家人准备好丧葬的衣冠,引领我到北邙山。羽林军的护卫排列整齐,只是为了活着的人而举行葬礼。生死两界,哪一边才是真实的,时间的漫长和人生的无常,浩渺无边。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惨状,通过对比生与死、贵与贱,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青霾”、“金鼓”、“乌鸢”等,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生命的脆弱。最后,诗人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漫长的感慨,引人深思。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