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同樊寓公柯袁郑三孝廉游天宁寺登怀坡堂诸古迹

古寺楼台几废兴,入门双树叩山僧。 空斋载酒随缘到,飞阁观潮问路登。 心叩如来传法密,迹寻坡老旧游曾。 风流河朔怜同调,清话能消过雨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双树:指两棵树,这里可能指寺庙中的两棵古树。
  • 空斋:空旷的房间或书房。
  • 载酒:携带酒水。
  • 随缘:随遇而安,顺应自然。
  • 飞阁:高耸的楼阁。
  • 观潮:观看潮水的涨落。
  • 问路:询问路径。
  • 心叩:内心虔诚地祈求或询问。
  • 如来:佛教中指佛陀,即释迦牟尼佛。
  • 传法密:传授佛法的秘密或深奥之处。
  • 迹寻:寻找踪迹或遗迹。
  • 坡老:指苏轼,因其号东坡居士,故称坡老。
  • 风流河朔:指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文人雅士。
  • 怜同调:喜爱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 清话:清谈,指文人雅士间的谈天说地。
  • 能消:能够消解。
  • 过雨蒸:雨后的湿气。

翻译

古寺的楼台经历了几次兴衰,入门处有两棵树,我向山中的僧人询问。 在空旷的房间里,我带着酒水随遇而安地到来,高耸的楼阁上,我询问路径去观看潮水的涨落。 我内心虔诚地向佛陀询问佛法的深奥之处,寻找着苏轼旧时的游踪。 我喜爱与北方黄河流域的文人雅士志趣相投,清谈能够消解雨后的湿气。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夏日游览天宁寺的情景,通过古寺的沧桑、自然的景观以及对历史文人的追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厚情感。诗中“双树”、“空斋”、“飞阁”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古朴而幽静的寺庙风光图。后句通过对苏轼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敬仰。结尾的“风流河朔怜同调,清话能消过雨蒸”则抒发了作者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王弘诲

明广东琼州定安人,字少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初释褐,值海瑞廷杖下诏狱,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作《火树篇》、《春雪歌》以讽。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