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小祗林门至此君轩穿竹径度清凉界梵生桥达藏经阁

衡门枕游径,往往严扃鐍。 中有小年日,不与俗客说。 幽亭抱修篁,三垂碧于玦。 残阳过林表,余映散琐屑。 长者所布金,苍苔互明灭。 径穷胜自出,地转天亦豁。 白榆荫银河,恍疑梵王设。 穹阁树杪呈,二藏各安列。 空王本不空,苦县有真悦。 余本一蠹鱼,安能不自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 扃鐍(jiōng jué):门闩和锁钥,这里指关闭。
  • 小年:指短暂的时光,这里比喻宁静的时光。
  • 俗客:世俗之人。
  • 修篁:修长的竹子。
  • (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玉,这里比喻竹林的形状。
  • 琐屑:细碎的光影。
  • 布金:施舍金钱,这里指施主的捐赠。
  • 径穷:小路走到尽头。
  • 梵王:佛教中的梵天,这里指佛教的庄严。
  • 穹阁:高耸的楼阁。
  • 二藏:指佛教的经藏和律藏。
  • 空王:指佛教中的佛陀,意指其超越世俗。
  • 苦县:指佛教中所说的苦难世界。
  • 蠹鱼:蛀书虫,比喻读书人。

翻译

简陋的门扉枕着游览的小径,常常紧闭着。 这里有着短暂的宁静时光,不与世俗之人分享。 幽静的亭子环绕着修长的竹子,三面碧绿如同半环形的玉玦。 夕阳穿过林间,余晖散落成细碎的光影。 施主捐赠的金钱,苍苔间若隐若现。 小路走到尽头,美景自然呈现,地势转折,天空也显得开阔。 白榆树荫下银河隐约可见,仿佛是梵天所设。 高耸的楼阁在树梢间呈现,经藏和律藏各自安放。 佛陀本不空,苦难的世界中有着真正的喜悦。 我本是一只蛀书虫,怎能不自驱使。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园林景象,通过对比世俗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修篁”、“玦”、“琐屑”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结尾处,作者以“蠹鱼”自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世俗,但内心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王世贞的文学造诣和人生哲学。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