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张叟题听庵
山神饶伎俩,时时恶声进。
吾子既庵居,不闻亦无尽。
云胡以听名,徒然扰方寸。
自言百不入,一唯天是信。
既传天听卑,复道天语近。
五十命已知,六十耳当顺。
自此从心年,的应无悔吝。
我语君莫听,君听我当论。
何以绝听根,悠然空五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山神饶伎俩:山神多诡计。
- 恶声:不悦耳的声音。
- 庵居:住在小庵里。
- 方寸:心。
- 天听卑:天听低下,指天意难测。
- 天语近:天言近,指天意易明。
- 五十命已知:五十岁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
- 六十耳当顺:六十岁时耳朵应当顺从,即应当听从天命。
- 从心年:随心所欲的年纪。
- 的应无悔吝:应当没有后悔和吝啬。
- 绝听根:断绝听觉的根源。
- 五蕴: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构成人身的要素。
翻译
山神多诡计,时常发出不悦耳的声音。 你既然住在小庵里,自然听不到这些声音,也无需去听。 为何还要以“听”来命名,徒然扰乱心绪。 你自称什么都不听,只相信天意。 既然传说天意难测,又说天意易明。 五十岁时已知命运,六十岁时应当听从天命。 从此随心所欲的年纪,应当没有后悔和吝啬。 我告诉你不要听,你听我当论。 如何断绝听觉的根源,悠然空无五蕴。
赏析
这首诗是王世贞为张叟题写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听与不听的哲学问题。诗中,王世贞以山神的恶声为引子,指出张叟既然已选择庵居,便不应被外界声音所扰。他进一步提出,张叟应以天意为准,不应被世俗之声所动。最后,王世贞提出如何达到心无旁骛、超脱五蕴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超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