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瑞谷之应天广文

高皇缔宏构,善善兴江东。 魏巍天府地,奕奕开黉宫。 明德标璇题,丙舍何嶒嵘。 尊经聚典坟,丘索贯其中。 毖彼秦淮流,依稀泮水通。 佳气卿景右,人文日昭融。 陛墀嗣祖烈,三五登皇风。 敷命流寰宇,开基重镐丰。 抡才九域至,多士端陶镕。 夫君富琼玖,多识五车充。 献赋嗟未遇,千金抱屠龙。 沿牒徇微禄,秉铎飏懋功。 想当横经时,函丈罗章缝。 青毡亦不薄,绛帐自从容。 讲堂胜花竹,当序列笙镛。 大雅紬经笥,群迷待扣钟。 峨峨髦士宜,雍雍凤来桐。 吊古时多暇,六代感倥偬。 文成答宾著,玄应载酒从。 凤台赓李白,鹤观酬戴颙。 三鳣堪卜兆,五鹿共推宗。 天子临白虎,诸儒考异同。 君其敬自勖,嘉会吾道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皇:指明太祖朱元璋。
  • 善善:指朱元璋的善政。
  •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
  • 奕奕:形容光彩照人。
  • 黉宫:古代的学校。
  • 璇题:美玉装饰的匾额。
  • 丙舍:古代学校中的讲堂。
  • 嶒嵘:形容高大雄伟。
  • 尊经:尊重经典。
  • 典坟: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 丘索:指古代的文献。
  • 毖彼:指秦淮河。
  • 泮水:古代学校前的水池。
  • 佳气:美好的气象。
  • 卿景:指美好的景象。
  • 人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 昭融:光明照耀。
  • 陛墀:宫殿的台阶。
  • 祖烈:祖先的功业。
  • 三五:指三皇五帝。
  • 皇风:皇帝的风范。
  • 敷命:发布命令。
  • 开基:开创基业。
  • 镐丰:指西周的都城镐京和丰京。
  • 抡才:选拔人才。
  • 九域:指全国。
  • 端陶镕:指培养和熔炼人才。
  • 夫君:对男子的尊称。
  • 琼玖:美玉。
  • 五车:指学识渊博。
  • 献赋:献上自己的文学作品。
  • 屠龙:指高超的技艺。
  • 沿牒:指按照官职的顺序。
  • 徇微禄:指追求微薄的俸禄。
  • 秉铎:指担任教职。
  • 飏懋功:指弘扬功业。
  • 函丈:指讲学的地方。
  • 章缝:指文章和衣缝,比喻学问和品德。
  • 青毡:指学者的座位。
  • 绛帐:指讲学的帐幕。
  • 笙镛:指音乐。
  • 大雅:指高雅的文学。
  • 紬经笥:指整理经典。
  • 扣钟:指求教。
  • 峨峨:形容高耸。
  • 髦士:指英俊之士。
  • 雍雍:形容和谐。
  • 凤来桐:比喻贤才到来。
  • 六代:指六朝。
  • 倥偬:形容匆忙。
  • 文成:指文学成就。
  • 玄应:指深奥的学问。
  • 凤台:指凤凰台,南京的名胜。
  • 鹤观:指道观。
  • 戴颙:人名,东晋时期的道士。
  • 三鳣:指三种珍贵的鱼。
  • 五鹿:指五种珍贵的鹿。
  • 白虎:指白虎观,汉代的一个学术场所。
  • 诸儒:指各位学者。
  • 考异同:指考证学术上的异同。
  • 君其敬自勖:指你应该自我勉励。
  • 嘉会:指美好的聚会。

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宏伟的构架,他的善政兴盛于江东地区。这片天府之地,光彩照人,兴建了学校。学校中用美玉装饰的匾额标明了明德,讲堂雄伟壮观。尊重经典,聚集了古代文献,将古代文献贯穿其中。秦淮河流淌,仿佛与古代学校的泮水相通。这里气象美好,人文光辉照耀。宫殿的台阶继承了祖先的功业,三皇五帝的风范得以展现。皇帝发布命令,流布全国,开创基业,重视西周的都城镐京和丰京。选拔人才,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在这里接受培养和熔炼。

你这位学识渊博的君子,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华。虽然你的文学作品尚未得到赏识,但你拥有高超的技艺。按照官职的顺序,你追求微薄的俸禄,担任教职,弘扬功业。想象你在讲学时,周围聚集了许多学子。学者的座位虽不显赫,但讲学的帐幕下你从容不迫。讲堂比花竹还要胜景,当序列笙镛之声。你整理经典,解答群迷,如同扣钟求教。英俊之士高耸,和谐如凤来桐。

在闲暇时,你吊古感怀六朝的匆忙。你的文学成就和深奥的学问,如同答宾和载酒从。你在凤凰台与李白和鸣,在鹤观与戴颙酬唱。三种珍贵的鱼和五种珍贵的鹿,预示着你的未来,你被众人推崇。皇帝亲临白虎观,各位学者考证学术上的异同。你应该自我勉励,因为这样的美好聚会是我们道途中的相遇。

赏析

这首诗是王弘诲为送别吴瑞谷前往应天府(今南京)担任教职而作。诗中,王弘诲赞美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和江东地区的繁荣,描绘了学校的庄严和学术的昌盛。通过对吴瑞谷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和祝福。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王弘诲

明广东琼州定安人,字少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初释褐,值海瑞廷杖下诏狱,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作《火树篇》、《春雪歌》以讽。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