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官军赴颍上歌

银鞍绣甲剑在腰,马鸣十里风萧萧。 羽旗犹转杏花坞,铁骑先过杨柳桥。 将军妙手逞轻捷,一箭飞落双皂雕。 道傍观者众如堵,奔走流汗喜欲舞。 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 七日贼围颍上县,一县万人命如线。 闻说提兵李佥事,日夜登城奋孤战。 城中妇子愁唧唧,恨不人人生羽翼。 晨炊走汲井水竭,夜号声绕春云黑。 步兵间道单身出,简书马上飞来急。 岂谓辕门坐风雨,不念愁城卧荆棘。 丛侍郎,马都督,请君早发元戎纛。 净扫烟尘四千里,我亦西归杜陵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颍上:地名,今安徽省颍上县。
  • 银鞍绣甲:指装备华丽的马鞍和铠甲。
  • 羽旗:装饰有羽毛的旗帜,常用于军中。
  • 铁骑:装备精良的骑兵。
  • 皂雕:一种猛禽,这里指被射中的目标。
  • 如堵:形容人多,像墙一样密。
  • 持戈斧:手持武器,指战争。
  • 唧唧:形容忧愁的声音。
  • 羽翼:翅膀,比喻逃生的能力。
  • 步兵:徒步作战的士兵。
  • 简书:书信,这里指紧急的军令。
  • 辕门:军营的大门。
  • 元戎纛:主帅的旗帜,象征军队的最高指挥。
  • 杜陵曲: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王九思的故乡。

翻译

银鞍绣甲,剑悬腰间,马鸣十里,风声萧萧。 羽旗飘扬在杏花坞,铁骑先过杨柳桥。 将军技艺高超,一箭双雕,双皂雕应声而落。 道旁观者众多,如墙堵立,奔走流汗,欣喜若狂。 老父叹息,忽然不乐,晚年目睹战争的残酷。 七日贼围颍上县,一县万人命悬一线。 听说提兵的李佥事,日夜登城孤战。 城中妇孺忧愁,恨不得人人长出翅膀逃走。 晨炊时走去汲水,井水已竭,夜里的哭声环绕春云,显得阴沉。 步兵冒险单骑出城,紧急军令如飞马传递。 岂料军营中坐等风雨,不顾愁城中荆棘满地。 丛侍郎,马都督,请你们早日发动大军。 扫清四千里的烟尘,我也要西归杜陵曲。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时期官军前往颍上县抗击贼寇的情景,通过对比战场上的英勇与城中的苦难,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无奈。诗中,“银鞍绣甲剑在腰”等句生动描绘了官军的威武形象,而“一县万人命如线”则深刻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结尾处,诗人呼吁早日结束战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

王九思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与刘瑾为陕西同乡,被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碧山续稿》、《碧山新稿》等。 ► 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