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天台谣

· 王淮
天台山,乃在钱塘之南,瓯越之间。上有撑云挂日千丈高峰挺岌,下有奔雷喷雪万仞深壑流潺湲。 银河倒泻石梁滑,自非仙风道骨谁能攀。紫芝吹香绿烟暖,碧桃影锁青霞闲。 是为上清玉平洞天府,楼阁十二神仙寰。中有绰约两姝子,玉为肌肤花为颜。 壶里乾坤贮甲子,鼎中龙虎烧灵丹。彼美刘阮郎,采药于此携倾筐。 幽寻远去不知极,遂使归路迷羊肠。载饥载渴日云暮,欲进不进徒徬徨。 且攀桃实当饥粮,且掬涧泉为渴浆。一瓢何处忽流出,知有人家居上方。 再涉一水盘一冈,可人正见双姝行。双姝笑相迎,喜气回春阳。 问郎来何晚,邀郎归洞房。先呼小玉排金门,推锁窗,水晶钩挂珊瑚帐,云母屏开玳瑁床。 与郎夙世有缘契,愿郎结作双鸳鸯。四邻仙客来相贺,手持七宝玻璃觞。 酌郎酒,劝郎尝,愿郎慎勿思故乡。烧凤烛,坰龙香,五云绚烂流祥光。 青鸾歌,白鹤舞,金童吹箫玉女鼓。胡麻饭,山羊脯,劝郎饱餐心勿苦。 尤云殢雨昏复晨,天家日月四时春。翠禽何事苦饶隔,窗舌唤醒思归人。 郎思归心何切切,只为尘根难断绝。留郎不住送郎行,袖罗掩面难为情。 携手行行出洞天,归寻旧迹都茫然。但见崩城败郭惨淡照斜日,荒林故陇萧瑟凝寒烟。 甫欲询子孙,子孙已是七叶传。甫欲询故人,故人枯骨消黄泉。 只道山中才半载,岂知世上成千年。进无所依退无据,却忆仙家游乐处。 抚心惆怅欲往从,奈此万壑千峰隔云树。仙姝有约不负人,到头毕竟还相遇。 何人貌此仙家踪,缟素淅淅回灵风。黄绢索我写新句,惜无健笔为形容。 举头遥望天台路,赤城霞气横天东。神仙之说未必无,但恨凡胎俗骨难轻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 瓯越: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浙江一带。
  • 岌(jí):高耸。
  • 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
  • 紫芝:传说中的仙草。
  • 碧桃:传说中的仙果。
  • 上清:道教中的上清境,即仙境。
  • 玉平洞天:道教中的洞天福地。
  • 姝子:美女。
  • 甲子:古代纪年法,这里指时间。
  • 龙虎:道教中炼丹的象征。
  • 灵丹:仙丹。
  • 羊肠:比喻曲折的小路。
  • 徬徨(páng huáng):徘徊不定。
  • 尤云殢雨:形容男女欢爱。
  • 尘根:尘世的牵绊。
  • 七叶:指七代。
  • 黄绢:古代书写用的黄色细绢。
  • 赤城:天台山的一部分,以红色岩石著称。

翻译

天台山位于钱塘以南,瓯越之间。山上有高耸入云、挂着太阳的千丈高峰,下有奔雷般喷雪、万仞深的深壑流水潺潺。银河仿佛从石梁上滑落,除非有仙风道骨,否则谁能攀登?紫芝散发着香气,绿烟温暖,碧桃的影子锁在青霞之中,显得悠闲。这里是上清玉平洞天府,楼阁十二,如同神仙的居所。其中有两名绰约的美女,肌肤如玉,容颜如花。她们在壶中贮存时间,鼎中炼制仙丹。刘阮两位郎君,在这里采药,带着筐子远行。他们探索深远,不知极限,以至于回家的路迷失在曲折的小路上。饥渴交加,天色已晚,他们徘徊不前。他们摘桃子充饥,捧泉水解渴。一瓢水忽然流出,他们知道上方有人家。再过一条水,翻过一座山,他们看到了两位美女。美女笑着迎接他们,春阳般的喜气。她们问郎君为何来晚了,邀请他们回洞房。先呼唤小玉打开金门,推开锁窗,水晶钩挂着珊瑚帐,云母屏风展开,玳瑁床上。她们与郎君有宿世缘分,希望与他们结为双鸳鸯。四邻的仙客来祝贺,手持七宝玻璃杯。她们给郎君斟酒,劝他们品尝,希望他们不要思念故乡。点燃凤烛,燃烧龙香,五云绚烂,流溢祥光。青鸾歌唱,白鹤舞蹈,金童吹箫,玉女鼓乐。胡麻饭,山羊脯,劝郎君饱餐,不要心苦。男女欢爱,日夜如春。翠禽为何苦苦隔断,窗舌唤醒思归的人。郎君思归心切,只因尘世的牵绊难以断绝。留不住郎君,送他们离开,袖罗掩面,难舍难分。携手走出洞天,寻找旧迹,一切都茫然。只见崩塌的城郭在斜阳下显得惨淡,荒林故壤在寒烟中萧瑟。想要询问子孙,子孙已是七代传承。想要询问故人,故人已成枯骨。只道山中才过了半年,岂知世上已过千年。进退无据,回忆仙家的游乐之地。心中惆怅,想要追随,无奈万壑千峰隔着云树。仙姝有约,不负人,最终还是会相遇。有人描绘了仙家的踪迹,白衣飘飘,回旋着灵风。黄绢上要我写新句,可惜没有健笔来形容。抬头遥望天台路,赤城的霞气横亘天东。神仙之说未必无,只恨凡胎俗骨难以轻易相遇。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和仙境般的氛围,通过刘阮二人的奇遇,展现了仙凡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如“撑云挂日”、“奔雷喷雪”等,形象地勾勒出了天台山的雄伟与神秘。同时,通过对仙境生活的细腻描写,如“紫芝吹香”、“碧桃影锁”等,传达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然而,诗的结尾又透露出对尘世的留恋和对仙境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王淮

明浙江慈溪人,字柏源。与刘溥、汤胤绩、沈愚、苏平、苏正、晏铎等并称为景泰十才子。长身美髯,博极群书。尝与汤胤绩以辨博相夸诩,对语移日,不相下。好作长歌,下笔辄数十韵,造语奇丽,擅名江湖间。卒年八十。有《大愧稿》。 ► 13篇诗文

王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