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时间白白过去。
  • :增多,增加。
  • (sà):形容风声或雨声。
  • :覆盖。
  • :知道,懂得。
  • :满足。
  • 览卷:阅读书籍。
  • 试穿:尝试透过。
  • 馀光:剩余的光线。

翻译

岁月蹉跎,四十多岁,自怜头发已白才开始做郎官。 雨水使得苔藓增多,侵占了台阶变成绿色,秋风飒飒,梧桐叶覆盖了井边变成黄色。 受惊的蝉也懂得寻找高树栖息,旅行的雁群应该已经厌倦了后行的位置。 我尝试透过邻居的墙壁阅读书籍,明亮的灯光,为何不借给我一些余光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岑参在中年时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中,“年纪蹉跎四十强”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通过“雨滋苔藓”和“秋飒梧桐”的意象,诗人进一步以自然景象来象征岁月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后两句则通过蝉和雁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高远志向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最后,诗人以借光读书的愿望,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岑参诗歌的特色。

岑参

岑参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 4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