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怨

·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拼音

赏析

和王昌龄“奉帚平明”、“闺中少妇”等名作相同,此诗的怨者,不是一开始就露面的。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欲写长门之怨,却先写昭阳之幸,形成此诗一显著特点。 前两句的境界极为美好。诗中宫花大约是指桃花,此时春晴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有“灼灼其华”的光彩。晴花沾露,越发娇美秾艳。夜来花香尤易为人察觉,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这是写境,又不单纯是写境。这种美好境界,与昭阳殿里歌舞人的快乐心情极为谐调,浑融为一。昭阳殿里彻夜笙歌,欢乐的人还未休息。说“歌吹在昭阳”是好理解的,而明月却是无处不“在”,为什么独归于昭阳呢?诗人这里巧妙暗示,连月亮也是昭阳殿的特别明亮。两句虽然都是写境,但能使读者感到境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写承恩不是诗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后两句突然转折,美好的环境、欢乐的气氛都不在了,转出另一个环境、另一种气氛。与昭阳殿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花香,没有歌吹,也没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这里也有一个不眠人存在。但与昭阳殿欢乐苦夜短不同,长门宫是愁思觉夜长。此诗用形象对比手法,有强烈反衬作用,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诗的前后部分都重在写境,由于融入人物的丰富感受,情景交融,所以能境中见人,含蓄蕴藉。与白居易《后宫词》比较,优点尤显著。《后宫词》写了“泪湿罗巾梦不成”,写了“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由于取径太直,反觉浅近,不如此诗耐人含咀。 诗的前两句偏于写实,后两句则用了夸张手法。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的用具。宫禁专用者为“宫漏”。大抵夜间添一次水,更阑则漏尽,漏不尽则夜未明。“似将海水添宫漏”,则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现实中,当然绝无以海水添宫漏的事,但这种夸张,仍有现实的基础。“水添宫漏”是实有其事,长门宫人愁思失眠而特觉夜长也实有其情,主客观的统一,就造成了“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意境。虚实相成,离形得神,这里写的虽决不能有其事,但实为情至之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晴花:(qíng huā)此处指在晴日下初放的花朵。
  • 昭阳:这里指汉成帝宠妃赵飞燕姐妹所居的宫殿,后泛指得宠者所居之处。
  • 宫漏:古代宫中计时用的漏壶。

翻译

露水打湿了在晴日下初放的花朵,春天的宫殿中弥漫着花香,明月照耀着,那欢歌乐舞之声在昭阳殿中响起。 (这里失宠之人)觉得好像是把海水添加进了宫漏,(那宫漏的水滴声)陪着自己在长门宫中度过这漫长的一夜。

赏析

这首诗以环境描写开篇,“露湿晴花春殿香”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香气的春殿景象,但这美好与长门宫的冷落形成鲜明对比。“月明歌吹在昭阳”则通过明月和歌吹之声,点明了昭阳殿的欢乐,进一步衬托出长门宫的孤寂。 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将宫漏的水滴声想象成海水在滴注,烘托出长夜的漫长和宫人的哀怨。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宫怨的主题,刻画了失宠宫人内心的痛苦和寂寞。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