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胡僧歌

· 岑参
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 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 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 此僧年几那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 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白: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 兰若:指寺庙。
  • 楞伽:佛教经典之一,此处指胡僧手持的经书。
  • 锡杖:僧人所持的杖,顶端有锡环。
  • 钵盂:僧人化缘用的饭碗。
  • 草衣:用草编织的衣服。
  • 十围:形容树木粗大,十人合抱。
  • 商山: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
  • 黛色:深绿色。

翻译

听说有一位胡僧在太白山上,他的寺庙离天空只有三百尺。 他手持楞伽经进入中峰,世人难以见到他,只能听到钟声。 窗边的锡杖能化解两只老虎,床下的钵盂藏着一条龙。 他穿着草编的衣服,既不用针也不用线,两耳垂肩,眉毛覆盖着脸庞。 这位僧人多大年纪无人知晓,他亲手种下的青松如今已有十人合抱那么粗。 他的心境与流水一样清净,身体如同浮云,远离尘世的纷争。 商山的老人们已经认识他,但想要见他一面又谈何容易。 山中有人却不知有僧,城里的人只能远远地看着山,山色深绿如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太白山中的胡僧,通过对其生活环境和修行状态的描写,展现了僧人超脱尘世的形象。诗中“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等句,运用夸张手法,增强了神秘感和传奇色彩。结尾的“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则表达了世俗与修行的隔阂,以及人们对高僧的向往与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岑参诗歌的清新脱俗和超然物外。

岑参

岑参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 4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