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风

· 杜牧
仁圣天子神且武,内兴文教外披攘。 以德化人汉文帝,侧身修道周宣王。 迒蹊巢穴尽窒塞,礼乐刑政皆弛张。 何当提笔侍巡狩,前驱白旆吊河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仁圣:指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君主。
  • 神且武:神圣而且英勇。
  • 内兴文教:在国内提倡文化和教育。
  • 外披攘:对外抵御侵略。
  • 以德化人:用道德来感化人民。
  • 侧身修道:专心致志地修养道德。
  • 周宣王:西周的一位君主,以德治国著称。
  • 迒蹊(háng xī):指野兽走的小路,比喻邪恶之道。
  • 巢穴:比喻邪恶势力的藏身之地。
  • 窒塞:堵塞,指消除邪恶。
  • 礼乐刑政:指国家的礼仪、音乐、法律和政治制度。
  • 皆弛张:都得到了适当的调整和实施。
  • 巡狩:古代帝王巡视各地。
  • 白旆:白色的旗帜,常用于吊唁或慰问。
  • 河湟:指黄河和湟水流域,古代边疆地区。

翻译

仁慈圣明的天子既神圣又英勇,在国内提倡文化和教育,对外则抵御侵略。他像汉文帝一样用道德感化人民,又像周宣王一样专心修道。邪恶的小路和藏身之地都被清除了,国家的礼仪、音乐、法律和政治制度都得到了适当的调整和实施。何时我能提笔随侍天子巡视各地,在前驱的白色旗帜下,慰问边疆的河湟地区。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理想中的君主,他内外兼修,既在国内推行文教,又对外抵御侵略,以德治国,消除邪恶,使国家制度得到完善。诗人表达了对这样一位君主的敬仰,并希望能够随侍其左右,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和边疆的慰问中,体现了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