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 李涉
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 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 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柳。 但问哭陵人,秋草没来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隋氏:指隋朝。
  • 宫阙:宫殿。
  • 峨峨:形容宫殿高大雄伟。
  • 倚云烟:形容宫殿高耸入云。
  • 搜奇:搜寻奇珍异宝。
  • 立制:建立制度。
  • 谋千年:意为建立长久的统治。
  • 秦兵:指唐朝的军队,因唐朝自称继承秦制,故称秦兵。
  • 烈火:猛烈的火焰。
  • 高台:指隋朝的宫殿。
  • 筋血:比喻人民的辛勤劳动。
  • 尘埃:比喻毁灭。
  • 汴河路:指汴河边的道路,汴河是隋唐时期的重要水路。
  • 隋家柳:指隋朝时种植的柳树。
  • 哭陵人:指为隋朝皇帝陵墓哭泣的人,暗指隋朝的灭亡。
  • 秋草没来久:秋草已经长得很高,遮盖了陵墓,意味着时间过去很久。

翻译

隋朝建造的宫殿,巍峨高耸,仿佛倚靠着云烟。 他们搜寻四海的奇珍,建立制度,图谋千年的统治。 然而,唐朝的军队半夜来袭,烈火焚烧了那高耸的宫殿。 无数人民的辛勤劳动,一朝化为尘埃。 你看那汴河边的道路,人们还在谈论隋朝的柳树。 但问问那些为隋朝陵墓哭泣的人,秋草已经长得很高,遮盖了陵墓,时间过去很久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隋朝宫殿的兴衰描写,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诗中,“峨峨倚云烟”的宫殿与“烈火焚高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隋朝的辉煌与灭亡。后两句通过对汴河路和哭陵人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对隋朝灭亡的哀思,以及对历史长河中人事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公元827年-公元835年)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124篇诗文

李涉的其他作品